顯然,這種觀點也不合實際情況。
不可否認,在戰略打擊方面。天軍與海軍確實是各行其道,各有一套標準,也各有一套指揮控制體系,但是戰爭打了6年多,海軍與天軍不是沒有協同作戰,而是一直在協冉作戰,早在陣前,就在對付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時候合作過。可以說。兩大軍種協同作戰的問題并不大,甚至不需要專門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導致戰略打擊強度驟降的原因只有一個,即后勤保障出了問題。前面提到過,共和國當局在策劃對美國本土進行戰略打擊的時候,把很大一部分希望放在了巴拿馬運河上。不是說巴拿馬運河在戰略打擊行動中有多么重要,而是這條運河對后勤保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可以說,能否戰略巴拿馬,并且保證運河通航,對后面的作戰行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可惜的是,就在共和國海軍準備攻打巴拿馬弈旬書曬細凹姍)不一樣的體蛤”江二品,絕望的美軍不但炸掉了船鬧,還用一次人,地震堵蠻“訊酋習如果僅僅只是炸掉船閘,問題還不大。
共和國海軍早就考慮到了這種情況。并且定制了一批用來修復船閘的設備,有把握在3個月內修復被炸毀的船閘,讓運河通航。問題是,任何設備都無法代替挖掘機,而疏通航道絕對是一件能夠讓人發瘋的事情。占領巴拿馬之后,共和國海軍與陸戰隊就派遣工程人員,對堵塞航道的情況做了分析,并且對疏通航道做了全面評估。得出的結論時。疏通航道、以及清理加通湖里的沉船、水雷等等危險物品至少需要第二條巴拿馬運河少多少。
毫無疑問,這樣的結論,等于宣判了巴拿馬運河的死刑。
別說在戰爭期間疏通運河,即便在戰后,共和國當局選擇修建第二條運河,也沒有考慮疏通巴拿馬運河。雖然這不完全處于經濟因素,與政治問題有很大的關系,即巴拿馬當局在戰后更多的依靠歐洲提供的援助,有意疏遠共和國,迫使共和國在考慮打通太平洋與大西洋航線的時候,不得不從政治利益出發。計戈投入舊萬億,開挖尼加拉瓜運河(后來隨著航空運輸迅速崛起。海運逐漸沒落,這一計劃也沒有能夠實施,還是由歐洲出資,疏通了巴拿馬運河),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這仍然是經濟問題,即巨大的投入不建德能夠收到同樣巨大的回報。
不管怎么說,戰爭期間是別想讓巴拿馬運河通航了。
受此影響,共和國當局不得不調整戰略部署,比如讓天軍將大約一半的戰略轟炸機留在了太平洋,而不是全部派往大西洋。又比如,在安排后期戰略打擊的時候,將美國本土分成了兩個部分,由天軍負責中部地區,海軍負責東部地區,從而有效利用部署在太平洋上的戰略轟
機。
問題是,這些調整,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后勤保障遇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