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淺:我從沒想過演奏會和那樣的建筑產生聯系。
默:藝術本就是相通的,對了,照片里這個角度(放大圖片),像不像你琴弓劃過時的軌跡?
黃鈺彗的手指停在屏幕上。
這種將對方專業與自身經歷巧妙連接的技巧,正是專家報告中強調的共情橋梁。
她幾乎能想象林清淺此刻的表情——那種被真正理解的驚喜與感動。
聊天記錄繼續向下延伸,話題從建筑與音樂的關聯,自然地過渡到創作理念。
黃鈺彗注意到程默每隔幾句就會插入一個開放式問題,讓對話像溪流一樣持續流動。
默:你排練時會突然改變某個樂句的處理方式嗎?即使和指揮要求的不一樣。
清淺:有時候會,特別是德彪西,總感覺那些音符在紙上不安分(調皮表情)。
默:就像我昨晚重聽你的月光,中段那個微妙的漸慢,是原譜沒有的標記吧?
清淺:你聽出來了?(震驚)那次排練指揮還說我太任性
默:但觀眾席的抽氣聲證明你是對的,藝術需要這種任性,就像我堅持在創作中加一個無用的細節。
清淺:(大笑表情)所以你也經常被說太任性?
默:是啊,直到我帶他們站在那個陽臺上看日落,無用之美的價值,只有體驗過的人才懂。
清淺:這正是我想通過音樂表達的。
黃鈺彗感到一陣微妙的嫉妒。
這種高度共鳴的對話,即使是偽裝出來的,也展現出了驚人的心理洞察力。
她翻到專家團隊的備注:目標在專業領域有強烈自我表達需求,但長期被樂團規則壓抑,肯定她的叛逆能快速建立信任。
接下來的對話轉向更私人的領域。
黃鈺彗注意到時間顯示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專家特別指出林清淺在夜晚更容易卸下心防。
默:你小時候第一次反抗樂譜標注是什么時候?
清淺:十歲!老師讓我嚴格按照節拍器練莫扎特,我偏要在結尾加個漸弱......(回憶表情
默:然后呢?挨罵了?
清淺:嗯......但那天我爸來接我,在車上說我女兒讓莫扎特聽起來更悲傷了。
默:你父親很懂你。
清淺:他是小學音樂老師,雖然自己不會拉琴,但總能聽懂我的情緒。
默:(分享一張老舊鋼琴照片)這是我繪畫啟蒙老師的鋼琴,直到現在,我創作時還會想,換一個角度,會不會讓我的老師在畫中更有藝術感。
清淺:你老師一定很驕傲。
默:可惜他看不到了,所以......我很羨慕你還能為父親演奏(溫和表情
清淺:(愛心表情
黃鈺彗猛地坐直身體。
這部分對話完美利用了林清淺與父親的親密關系,又通過程默虛構的遺憾經歷引發她的同情。
報告里提到過,林清淺對有故事的人會格外溫柔。
聊天記錄滑到深夜時段,話題越來越深入。
清淺: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學琴,現在的我會是什么樣。
默:依然會是個在規則里偷偷種野花的人吧。
清淺:你怎么確定?
默:記得我們在那家書店偶遇嗎?你盯著那張冷門爵士專輯看了十分鐘,最后卻買了旁邊的古典精選集。
清淺:天哪你連這都記得!(震驚
默:當時你臉上寫著想叛逆又不敢的表情太生動了(偷笑),不過最后你偷偷用手機拍了那張爵士封面對吧?
清淺:我開始懷疑你是偵探了(捂臉)。
默:只是對美好事物的敏感度罷了,話說,要不要下次一起去聽那支爵士樂隊的現場?他們下個月來魔都吧。
清淺:好。
黃鈺彗的手指微微發抖。
從專業話題到私人邀約,過渡得如此自然。
更可怕的是,這個偶遇完全是設計出來的。
最后幾頁聊天記錄顯示對話持續到凌晨一點多,內容從音樂延伸到旅行、文學甚至夢境。
程默似乎特別擅長用冷讀術引導話題:
默:我猜你喜歡村上春樹。
清淺:你怎么知道的?
默:挪威的森林里描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和你琴盒上貼的那句在e弦上尋找失落的和聲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