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網友對具體哪些地方或是環節被掐脖子并不十分清楚,但他們在一個問題上的認識是對的。
那就是在一些高尖端設備和材料被禁止貿易的情況下,國內的很多高新產業的發展將會陷入極為嚴重的停滯。
在被卡脖子的問題上,很多人都會把難題聚焦在非常宏大的東西上。
比如機床、比如光刻機等等。
但實際上,歸根到底,所有的難題到最后都是材料問題。
比如這個環氧導電膜,他是電路板、電子封裝、微波器件等設計制造的一個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環節。
應用場景涵蓋軍工、日用各個方面。
如果這個工藝流程不攻克,那在制裁的大背景下對整個電子產業的發展都有極大阻礙。
顧然點點頭:“現在的固化溫度和電子逸散率大概能到什么程度?”
優秀的acf材料,固化溫度在一百五十度以下,電子逸散率在5%以下。
王依馨道:“固化溫度230度左右,電子逸散率在12%”
只有耐熱能力和使用溫度匹配,才能發揮優秀的性能。
如果說使用溫度大于耐熱能力,那不說性能大打折扣,甚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損耗,導致整個元器件損傷。
而影響固化溫度的,就是電子逸散率。
12%的逸散率,
如果接地氣一點來形容,就是電流經過一根電線,其中一成的電力都耗在內阻上了,
這能不熱嗎?
顧然也汗顏,這個世界的科研水平,看起來和自己原來那個世界還差了不少,
他當初進入中科院的時候,這個材料就已經攻克了。
“既然你已經開始做驗證試驗了,那就接著往下面做吧,按照新的設計構架,電子逸散率壓到5%以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固化溫度能降多少我也不確定,但肯定能到150以下。”
因為顧然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acf已經面臨難題了,所以工藝流程也就沒有改進。
不過他覺得,按照自己的理論去設計,應該各項參數肯定要更強一些的。
簡單交談下來,王依馨已經沒有任何質疑了。
這都不能說是酣暢淋漓,簡直像是一個老師在傳道授業。
雖然就只是你一句我一句,但王依馨已經明顯的感覺到,顧然的能力是穩在自己之上的。
一旁的趙恒之前一直在旁聽,等交流結束,才提出了自己的好奇:“你在材料學上的思考非常獨特,和學院派出來的都不一樣,你老師是誰?”
整個華夏的材料學教材,基本上都是他主編。
不是他主編的,也是他審核校驗。
所以,材料學教學思路和會教出來什么樣的人才,他最清楚。
毫無疑問,顧然不像是這個教育機器的產物。
顧然笑道:“自學。”
王依馨聽了直懷疑人生:“怎么可能自學,材料學那么難,而且各種實驗室新型材料,沒有導師,沒有長年累月的實驗,怎么可能總結出這么前沿的結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