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夏科工部老大,對于全國教育工作有著極深了解的他,非常清楚像顧然這樣的人在受教育群體中的稀缺性。
所謂教育,就像是愚公移山,
能把面前這座名為學識的大山挖走多少,看你手里拿著什么工具,當然更重要的是看你有多勤奮。
一些教育水平較差的,可能拿著鐵鍬去挖。
一些掌握優質教學資源的,可能開著挖掘機去挖。
雖然差距客觀存在,但勤能補拙的案例總是層出不窮。
然而,獨特的思維卻是很難后天形成,哪怕有著再優渥的物質資料基礎也于事無補。
還拿愚公移山來說,
當所有人都在披星戴月的去搬山的時候,
思維獨特的他們可能會敲著二郎腿,悠閑的坐在山腳下,琢磨搬山是為了什么,
于是,當一群人在比較誰堆起來的山更高的時候,
他們已經不緊不慢的翻過了這座山,探索起起了山后的景色。
……
丁一之所以要用愚公移山這個例子,
不止是在精神內核上和科研比較契合,更重要的是當下的物理學界也的確是如此。
這座大山,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就是數百年來無數物理學巨擘所打下的堅實的物理學體系。
那些搬山的人,也真真實實的存在。
就是如今國內外無數物理學家和科研工作者。
這些物理學巨擘留下的優渥的理論體系,是后人的財富,同樣也是阻礙。
現在國內外幾乎所有學者都在艱難的去搬運和消化這些大山,
從風華正茂到垂垂老矣,
然后看著依舊高聳入云的山峰,喟嘆不已。
曾經,所有人還寄希望于出現一位絕世天才,能夠更快的搬光這座大山,然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帶領人類更上一層樓。
但隨著理論物理的不斷發展和擴充,他們逐漸意識到,這座大山變得越來越高,也越來越不可撼動了。
慢慢的,完全搬走這座山,已經成了天方夜譚。
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
原來因為這座大山的存在,物理學發展已經停滯了很久很久。
量子力學、相對論、經典物理、弦論……
理論物理最耀眼的光輝,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劇烈的閃耀過后,便逐漸暗淡了下去。
后來這數十年,
只見搬山的人。
卻不曾見過新的山峰出現。
……
丁一沉默半晌后,開口說道:“我從中科院被調去華夏科工部,什么原因大家應該都清楚。”
眾人聞言,神色嚴肅了起來。
去年年底,華夏第二次物理學暨新質科技發展大會舉行之后,中科院進行了一次大調整。
一大批曾經獲得國家科技創新、進步獎的開拓型人才被調任進華夏科工部,為華夏繪制接下來物理學發展的百年藍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