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把華夏的人情世故應用的淋漓盡致。
更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位生物學泰斗的致信,竟然是為了邀請顧然。
他甚至在邀請郵件中都沒有把顧然稱作“合作者”,
而是謙遜的稱為了“老師”。
“顧然老師”。
繃不住了。
真的,如果不看發件人的話,恐怕沒人敢想這是一位諾貝爾生物學獎獲得者發出的郵件。
而現在即便看了發件人信息,他們也都得反應半天,
這特喵怕不是被盜號了。
胡安回信,詢問懷亞特教授是怎么知道顧然的,并且先入為主的告訴懷亞特,顧然的確是中科院的人,只不過現在還沒有就職。
丁一那邊回信的內容基本也一樣,只不過把顧然是中科院的人,改成了顧然是科工部的人。
很快,兩人同時收到了回復。
【我無意間看到了顧然的直播,從他的猜想中,收獲很多。】
胡安把郵件展示給了其他院士。
所有人看到郵件上的內容后,臉上都有一種說不出驚喜還是驚嚇的神色。
王蘇杭更甚。
網上開玩笑說的“諾獎得主來了也得敬酒”,
沒想到真讓顧然這小子給辦成了。
……
此時,直播間中。
當所有人完全消化了“活下去”和“畏懼死亡”的區別之后。
顧然才繼續說道:“要解釋為什么產生‘畏懼死亡’的‘求生’邏輯之前,可能還需要大家進行一個思想實驗。”
“假如有一個人,自從出生之后就一直在深度睡眠,從來沒醒來,直到一百歲那天死亡。”
“那么大家覺得,該怎么定義這個人的死亡?”
“是一百歲那天死亡呢?”
“還是其實一出生就死了,只是一百歲才埋?”
彈幕上的答案千奇百怪,幾乎囊括了各種可能。
甚至還有人發明了死與活的疊加態,如死。
看著彈幕越發離譜,顧然說道:“如果從信息繼承猜想的角度來講,容我說一個暴論——”
“睡到一百歲死去和死了一百年并無區別。”
“因為在深度睡眠狀態下,自主意識和非自主意識完全消失,所有的生命活動僅僅是一種生理維持。”
“此時的人體,和原始生物沒有區別。”
“體內細胞和微生物只以‘繁衍’和‘競爭’邏輯在運作,”
“而獨屬于高等生命體的‘求生’邏輯,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答案已經潛藏在了題干上,
顧然頓了頓,看了一眼彈幕上的反應,
有一些彈幕已經說出了答案。
“聰明的人已經猜到了,”
“對死亡的恐懼,和意識共生。”
“那么接下來,我將會帶大家去了解那個讓無數生物學家至今也沒有想明白的問題,”
“意識又是怎么出現的?”
顧然聲音落下,
中科院匯報廳中,王蘇杭目光變得極為認真。
上交大生物聯合實驗室,懷亞特坐的筆直,
已經拿出了本子,取出了懷中的鋼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