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看到的,是概率坍縮后的確定世界,”
“那在這個不確定世界和確定世界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介質,連系著兩個世界?”
顧然聲音落下,
直播間里,無數觀眾的好奇心驟然又升騰了起來。
按照顧然的說法,
他們此時所看到、聽到、聞到、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一種波函數坍縮。
而如果真的有連接兩個世界的介質,
那豈不是代表著人類有可能通過那個介質見識到真正的世界?
數百萬觀眾們只是好奇,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真的發現了這種介質的話意味著什么。
但科工部和中科院,非常清楚。
因此,聽著顧然的問題,
所有院士們神色都凝重了許多。
科工部,會議室中,一位院士打破了寧靜的氣氛,問道:“假如那個介質真的存在呢?”
“那意味著這個介質同時存在于兩個世界,而且分別適應兩個世界的物理學體系。”
“不止兩個世界,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概率波函數坍縮的一種結果,這意味著這個介質將適用所有時空的物理法則。”
“如果這么說的話,那種介質極有可能就是這個宇宙的最基本物質。”
聞言,整個會議室都沉寂了下來。
丁一沉聲道:“物理學體系的每一次建立和迭代,都是從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上延伸出來的。”
“如果真的有這個介質存在,那意味著整個物理學體系或許都將面臨一場巨大的變革。”
其他科工部成員沒有丁一這么樂觀。
“不是變革,而是翻天覆地,那將是一個適用所有時空的物理學體系,是物理學的終極法則。”
隨后,眾人若有所思的搖搖頭,看向直播畫面:“不過,也可能只是一個少年的天馬行空。”
然而,直播畫面中,顧然輕輕點了點頭,看向窗外深邃的夜空:“或許,這個介質是存在的。”
“問個問題,大家知道丑國上世紀為什么大力發展太空科技嗎?”
彈幕很快給出了統一的回復:
“我知道,是因為冷戰!”
“太空競賽!”
顧然點點頭,又問道:“那大家知道現在在大氣層之外的太空望遠鏡有哪些,都是誰發射的,什么時候發射的嗎?”
彈幕很快平靜了下來,所有人似乎都在搜索,
片刻之后,才飄出了答案。
“哈珀空間望遠鏡,1990年丑國發射的。”
“空間紅外望遠鏡,2003年,也是丑國。”
“空間干涉望遠鏡,2012年,丑國。”
“康普頓太空望遠鏡,1991年,丑國。”
“x射線太空望遠鏡,1999年,怎么還是丑國?”
“3d打印太空望遠鏡,2014,麻了,又是丑國。”
“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2021年,……丑國。”
“我們也有計劃發射一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
看著彈幕飄出來的密密麻麻的答案,顧然沉聲說道:“看時間大家應該發現了,實際上這時候冷戰和太空競賽已經結束。”
“但丑國卻似乎對大氣層外的觀測變得異常感興趣。”
“大家是否思考過,它在看什么?”
“為什么一定要在大氣層外面看?”
“只是因為大氣湍流擾動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