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上毫不意外的飄滿了肯定——
“別說新課本了,就是寒假作業冊發下來我也有這習慣。”
“我湊,俺也一樣。”
“寒假作業我一字不動,但上面的課外小故事我一個不落。”
“世另我,尤其是語文,題我基本上不做,但是閱讀理解的文章我很喜歡看。”
“我喜歡看物理書上的科學家故事。”
“物理我只喜歡電磁學。”
“媽的,我運動學電磁學滿分,電路實驗能得個兩分就燒高香了。”
“我是光學滿分,其他怎么都學不會。”
“我數學倒是差的很平均。”
“前面說語文卷子的+1,但我只看閱讀理解的小說文章,如果是議論文我不感興趣。”
“我是議論文也看。”
……
看著觀眾們的熱烈討論,
顧然解釋道:“大家可能并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情,”
“其實哪怕就只是這么草草的翻看一遍,大腦可能就已經幫大家分析出了哪些是自己比較感興趣的,那些是不感興趣的。”
“然后在后面的學習中,碰到大腦喜歡的內容學習效率要比不喜歡的高得多。”
“但是,對于那些天賦型選手來說,則很少有不喜歡的內容。”
顧然停頓了片刻,接著說道:
“比如一本物理,普通的學生可能只喜歡運動,或者只喜歡電路,只喜歡電磁、或者只喜歡天體物理。”
“而那些有天賦的則如獲至寶,所見皆所愛。”
“于是,在一些不感興趣的章節大家都覺得枯燥無味的時候,他們反而學的津津有味。”
“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初中小學階段,只要努力學習,成績拉不開差距,”
“而到了高中階段,差距卻突然被拉的很大的原因。”
“因為初中小學的知識密度相對來說小一些,一本書其實沒有幾個內容,天賦型選手也就沒有發揮空間,”
“而到了高中,相當于三年時間給大家的大腦中塞進去一個完整的初級世界觀、政治觀、歷史觀……內容密度相當之高,這個時候,天賦也就初露頭角。”
“當然,因為高中階段還是初級內容,靠努力還能逆流而上。”
“到了大學,有天賦的同學,那對于沒有天賦的,就是降維打擊了。”
顧然話音落下,
直播間里數千萬觀眾恍然大悟,
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當下,他們所有人都體驗過學習階段,
但卻沒有一個人認真的思索過關于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
他們總是用經驗來解釋一切道理,
學不進去,就是態度不行,
學了但學不好,就是腦子笨,
學好了,就是態度認真,
態度不認真也學好了,就是腦子聰明。
一切都合情合理,但卻像一些毫無意義的廢話。
因為這不是根本原因,
而不是根本原因所導致的后果,就是無法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于是,學不死的死里學,
態度不好的直接放棄,
把學習變成了一件三六九等劃分森嚴且無法逾越的圍城,
城中人有恃無恐,城外人慢性死亡。
而如今顧然闡明了學習的本質之后,
或許仍有不理解的地方,但隱約感覺到,似乎那些無法逾越的圍墻,開始聳動了起來。
直播間里的禮物,再度達到峰值,
顧然把水杯里剩下的兩滴水喝干凈后,接著說道:
“我知道大家肯定想問,主播主播,那如果先天不足,后天有什么辦法可以彌補天賦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