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討論的都比較深入,我這里說幾個例子吧,”
“第一個,大家一起來進行一個思維實驗,”
“我們先準備一只小白鼠,一個小功率的電擊棒,一份小白鼠很愛吃的爆米花,”
“然后我們拿著電擊棒,去電擊他。”
“電擊會造成一定痛感,對小白鼠是絕對的負面輸入,”
“但我們不白電,我們電一次,給它喂一個爆米花,”
“而爆米花是一個正向輸入。”
“電一次喂一個,電一次喂一個……”
“重復這個步驟,到足夠多的次數之后,”
“我們突然停止一切動作。”
“大家覺得這只小白鼠,會發生什么變化?”
聽著這個思維實驗,無數觀眾都感覺十分熟悉。
或許是這個實驗過于廣為人知,他們似乎都在哪里聽過……
也或許是他們感同身受。
“打一巴掌給一顆糖吃。”
“這不就是牛馬的我。”
“笑死小白鼠好歹還有爆米花吃,而你,我的朋友,你只有大餅。”
彈幕上頓時一片哀鴻遍野。
雖然無數觀眾紛紛破防,
但答案也顯而易見。
“很明顯,在不斷的用爆米花誘導的情況下,”
“小白鼠可能會認為電擊是獲取爆米花的一個前置條件。”
“得到爆米花的那種正向輸入,應該會逐漸讓小白鼠消弭電擊帶來的負面輸入。”
“我記得之前在哪里看過這個實驗,最后好像不再送爆米花了,但小白鼠也不怕電擊了。”
“嘶,有印象,但我記得好像是用猴子進行的實驗。”
“然后,有猴子會哀求人類去電擊他們……”
“闊怕。”
……
在觀眾的熱烈討論之下,其實結論也就呼之欲出了。
顧然捧著茶杯,點頭道:“實際上這就是dna對知識的篩選機制,”
“當然,大家也很容易發現一個詭異的問題,”
“那就是在這個機制下,確實可以通過一些正向反饋,讓dna訓練出來對某些知識的挑選。”
“dna就像小白鼠,爆米花就像是正向反饋。”
“但問題在于,這需要有一個實驗者,去訓練dna。”
“那么,這個實驗者是誰?”
直播間里的觀眾們,一個個目瞪狗呆。
總的來說,
似乎從一開始,他們就進入了一種顧然一挖坑,他們立馬就跳進去的節奏中,
以至于跳了半天,現在一抬頭才發現,自己已經完全出不去了。
剛開始的問題,他們還能發散發散,
隨著逐漸深入,
到圖窮匕見之后,
他們才發現在這坑底等著他們的是這么歹毒的問題。
“實驗者是什么東西?”
“怎么跑到實驗者上面去了?”
“不是在討論學習經驗嗎?”
“我湊,搞半天不是教人怎么學習的嗎?”
絕大多數觀眾到現在才意識到,
貌似出現了一個更大更恐怖的問題。
在dna之上,似乎還有一個發放獎勵的主導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