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下午好!我叫賈明磊,是工程物理系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的學生,我的論文題目是【托卡馬克裝置中氘氚等離子體湍流運輸模擬】,”
“論文是在導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里我向我的導師表示深深的謝意,也向各位老師不辭辛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表示衷心的感謝。”
很有禮貌。
就是有點緊張。
賈明磊手指顫抖的拿著遙控器,一不小心就直接翻過了目錄和前言。
看的導師都捏了一把冷汗,出聲提醒道:“別緊張,就當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該怎么說就怎么說,該怎么講就怎么講,別亂了節奏。”
賈明磊不算是清北天才隊伍里的天才儲備,
工程物理系,很多專業都是定向的,
其實大學就是這樣,越是定向,其實學習難度是相對下降的,
比如賈明磊的核工程與核技術,就是定向華夏核工業集團的專業。
所以學習的內容就很有針對性,從天賦上來講,是要比數院、物院的那些妖孽們弱一些的。
不過,在畢業論文上,除了個別妖孽能拿出來一些讓他們耳目一新的東西,大多人的論文還是主要看態度。
而賈明磊的態度,在定向華核的學生中,是非常不錯的,也算是第一梯隊的學生。
“托卡馬克等離子體湍流具有高度非線性和多時空尺度,”
“多尺度不同模式湍流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對等離子體整體輸運可能產生新的影響。”
“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通過大型數值模擬來研究這些新穎的構想已成為新的熱點。”
“……”
臺上的賈明磊念經一樣一頁一頁的講述著論文中的內容,
整個教室以及直播間內的數百萬觀眾,也都是死一般的寂靜。
除了幾個高校同專業的學生,大多人是插不上嘴的。
論文內容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構建出一套聚變等離子湍流預測算法,嘗試通過機器學習捕捉等離子體湍流的混沌特征,
從而嘗試尋找減少能量損失的辦法。
想法是不錯的,而且思路也很清晰,在應對院士們的提問時也對答如流。
進行到尾聲,答辯基本結束,
雖然說整場答辯沒有什么亮點,但中規中矩也不失清北學子的風范。
只是再做結的時候,他遺憾道:“我其實后來找計算機系的同學一起合作把這個預測模型做了出來,但奇怪的是預測模型得出來的結果是湍流導致的能量損失占比28%,但實驗數據卻達到了35%。”
“但反過頭來排查了很多次,始終不知道誤差是出在哪里。”
這是一個小技巧。
答辯結束之后,給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們拋出去一個問題,
其實也不期待對方給出回答,但能讓對方產生一種“這小子的確是好好思考認真科研”了的感覺。
也果不其然。
在論文邏輯沒有問題,所有推論沒有失誤的情況下,
老師們既沒有回答問題,也沒有為難他,而是埋頭開始打分了起來。
“抱歉,打擾一下。”
突然,一道聲音打破了教室的寧靜。
緊接著,滿堂學生以及答辯老師以及所有直播的手機,紛紛尋找起了聲音的來源。
“我建議這個課題可以讓能源研究所和中核一起參與進來,這個很有意義,”
“如果湍流預測大模型可行,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起碼提前二十年。”
“而且這個論文其實已經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省了我們很多功夫。”
顧然從位置上站了起來,然后若有所思指著屏幕:“賈同學,麻煩你把ppt翻到第15頁。”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