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顧然和整個專項小組的日夜攻關下,很快就有了喜人的進展。
之前所有人都不甚了解的推演邏輯,
在顧然的講述下真正解開了謎底。
那個推演,并不能代表整個核聚變過程,甚至不能代表整個等離子湍流過程,
那只是沙漠中的一粒沙、海洋中的一滴水。
在整個可控核聚變項目中微小到可以忽略,
但透過它,卻可以看到整片沙漠、整片海洋。
那不是一個解決方案,
而是一個思維邏輯,
經過幾天的共處和學習,其實他們也依舊沒有徹底弄懂顧然的那個推演究竟表達的是什么。
但是卻理解了其中的思維邏輯。
而這個邏輯,就像是一雙嶄新的眼睛,
當他們再次聚焦到核聚變過程的時候,眼前是一個從未見過的物理世界。
不同于數學一般的完美,也不同于實驗那樣的直觀,
而是介于兩者之間。
起初,所有人雖然能夠得心應手的應用這個邏輯,并且對以往的實驗數據和推演過程進行推導重構,
但并不太清楚自己手中的工具到底是什么。
直到進度的不斷推進,袁濤的一句無心之語,突然點醒了眾人。
“腦闊疼,再算下去感覺我都要成電子了。”
就這么一句無心之語,
在基本材料實驗室建成、新物理體系和鈁碎片項目正式官宣之前,
提前給眾人拉開了未來物理學體系的帷幕。
串列實驗室從事可控核聚變底層邏輯驗證的專題小組,幾乎在一瞬間意識到了那個讓他們感到新奇和熟悉的邏輯,到底詭異在哪里。
那個從推演中衍生出來的邏輯,
改變了物理學自出現以來就從未變化過的一般視角。
把人類從旁觀者的角度,轉移到了現象之中。
規避了觀測造成的坍縮失真現象,
或者說,用數學方法把現象回溯到了坍縮之前。
而當意識到這個情況之后,項目的推進速度,也明顯加快了很多。
串列實驗室產出的數學邏輯,經過信安局整合之后,第一時間發放到全國各大高校核物理實驗室以及中科院旗下的各個實驗室進行相關驗證。
起初只是數據精度上的大幅度提升,
但隨著整個核聚變模型的進度不斷提升,
各大研究所方才察覺到,提升的不止是精度,
而是在這個計算模型中,甚至能夠完全真實的模擬出試驗中的所有誤差。
這個誤差不是人為加進去的一些固定數據,
而是像真正的實驗一樣,偶爾出現,而且能級也完全不同。
甚至輸入同樣的參數,每次模擬實驗中的誤差也截然不同。
但因為實驗模型的計算邏輯始終在信安局的處理器中保存,
各地研究所只能進行云端計算,
而原始的計算數據又在串列實驗室中被絕密保存。
所以任何人都想不明白,一個數學邏輯,是如何能夠模擬出來微觀粒子層面的能級誤差的。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