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天時間,各地實驗室的郵件紛至沓來。
核研所中,
米非凡頗為享受的查看著密密麻麻的信件,臉上的神色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他的任務主要是查看各地實驗室在進行驗證試驗的時候是否出現過什么異常狀況,然后第一時間給予解決。
但所有的信件內容基本一致。
幾乎沒有什么問題。
然而對于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實驗而言,
過于確定反而充滿了詭異。
幾乎各地的研究所都在詢問著整個計算模型的底層邏輯參數,想要弄清楚核研所究竟是怎么樣做到的。
建立在數學之上的一切邏輯,一般來說普遍認為是充滿確定性的。
比如說操作電腦手機,讓他們輸出一些隨機數字。
但實際上也是通過芯片進行一定的邏輯運算之后,產出的一些“確定”的隨機數字。
也就是常說的假隨機。
再進一步的話,普遍認為,任何數學邏輯都是一個通路。
當滿足了參數和數學邏輯兩個要素之后,無論最后的計算結果是多少個,這些結果都是確定的。
就是說無論計算過程有多復雜,或許在計算的時間上可能會被無限拉長,但是計算的結果,其實在輸入參數和邏輯的一瞬間,就已經被確定了。
拿顧然帶頭研發的這個計算模型來說,
按理來說,這個計算模型是一個龐大的數學邏輯,
這個數學邏輯可能包含了很多計算項和許多邏輯過程,
但無論怎么設計,按理來說,當輸入相同的數值的時候,他會輸出同樣的結果。
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迷宮,
你雖然可以設計出很多出口,
但是當你在入口放入了幾個小球之后,
這幾個小球總歸是會在你設計的出口中出來的。
而詭異的地方就在這里,
顧然設計的這個迷宮,并沒有涉及出口,
而計算邏輯中的變量也完全不固定,
當小球走進岔道之后,牽一發而動全身,整個計算邏輯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從而導致沒有人能預測到輸出的結果會是怎么樣的。
這是一種所有人都從來沒有見過的數學邏輯,
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向“確定”的數字,似乎變成了“不確定”的基本粒子,
在顧然設計的這個數學物理體系中,客觀的運行著。
在計算模型和算力集群的加持下,輸入一次參數,在一毫秒的時間,云服務器會進行上億次的模擬實驗,
隨后通過短暫的數據分析之后,從這上億次實驗中,總結出最終的結果。
整個過程不到一秒鐘的時間。
而這個實驗結果,和實驗室驗證之后的結果,基本一致。
這種一致,毫無疑問的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深深地恐怖。
因為在之前的核物理研究,都是非常成定式的。
先通過曠日持久的實驗,然后觀察出一系列數據和變量。
然后通過自己的觀察,開始數據分析,進行最后的規律總結,
最后在論文中體現出這次實驗出現了什么樣的變量,有多少能量的損耗和粒子的逃逸,從而完成最后的總結,并隨之提出自己的理論。
而這些理論也往往是以馬后炮的形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