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戴森球的構想被提出來之后,這個構想被無數作家應用在了科幻里面。
相比較于可控核聚變,戴森球這樣的構想明顯更加具有科幻感。
也更讓人為之振奮。
艾倫搖了搖頭:“戴森球計劃是一個很絕妙的腦洞,但距離現實太遠。”
“而以人類現在的能力和資源,無論是戴森球還是戴森云、戴森環,都是天方夜譚,”
“而且哪怕真的耗費大量的資源把衛星發射了過去,鋪設出來了一條戴森環軌道,”
“但在人類沒有能力建立太空工廠,就近使用能源的情況下,”
“接下來難免要面對能量傳輸的過程,”
“而實際上這個難度也絲毫不亞于構建戴森環,”
“我們不可能鋪設出來一條一個天文單位的電纜,所以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最合適的方法就是通過激光,微波束傳輸,但這個過程又無法規避損耗的過程。”
“所以一通忙碌下來,或許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一百一十倍,”
艾倫自我打趣道:“或許拉上歐洲和盟友,我們用數百年的時間鋪設完了戴森環之后,在遠距離能量傳輸上也獲得了突破也不一定。”
聽著艾倫的描述,眾人也尷尬的撤回了剛才的激情澎湃。
“那如果不做成戴森環呢,或許我們只需要幾片戴森云,每秒鐘捕捉到的能量就足夠維持人類數百年生產生活。”
“要知道,太陽每秒鐘釋放的輻射能量大約為3.78x10^26j/s,如果只用來發電,按照現在全球發電總量來算足夠人類使用3.9億年,而如果按照人類消耗的總能量來算的話,大約夠人類使用六十萬年。”
“而戴森云并不是收集一秒,而是始終在收集,”
“所以哪怕激光傳輸到達地球之后,只剩下了千分之一,其實也足夠人類使用了。”
經過議員們的藝術加工,
這個戴森球計劃看起來變的可靠了很多。
給太陽戴一個手鐲可能比較困難,
但如果只是貼一個創可貼,那看上去就不是那么難實現了。
以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太過磅礴了,
哪怕戴森云的面積只有太陽輻射面積的億分之一,
組成一個佛羅里達州三分之一面積的太陽能板矩陣,
哪怕算上能量損耗,也足夠人類使用了。
想象很美好,但現實非常殘酷。
艾倫這次表現得非常腳踏實地,全然沒有了登陸火星那樣的狂妄:“這只是枉顧物理現實的猜想,各位議員閣下。”
“單單是一個引力問題就完全不是我們可以解決的。”
“所以,各位的思考過于理想了。”
“如果想要依照戴森環的邏輯來進行構建,那么前置條件一定是對水星進行開發。”
“這永遠不是一個獨立的工程,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的工程。”
“更不用說哪怕是五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那也依舊需要漫長的時間。”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