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解決眼下的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更快的方法。”
艾倫一一反駁了眾人的各種猜測。
隨著所有的路徑都被堵死,所有人也徹底沒有思路了。
“那你的計劃是什么?”
一眾議員看向艾倫。
艾倫淡定的看向眾人:“其實在剛剛的討論中,大家已經接觸到更容易實現的路徑了。”
所有人開始回憶了起來,但大腦像是空白一般,除了時不時闖入腦海的戴森球和星鏈幾個字之外,便很難再想起來什么了。
等會議室重新恢復平靜之后,艾倫到:“既然戴森環收集完的能量依舊需要靠激光微波傳輸到地球,那我們為什么不可以省掉中間環節,”
“直接傳輸光能。”
“所以,我的想法是,不需要去繁瑣的建立起戴森環,”
“我們只需要用攜帶凸透鏡的衛星,到達環日軌道,組成可調凸透鏡云,就能夠通過多次反射,將更多的能量傳輸到位于近地軌道的接收站中。”
“然后通過近地軌道上的接收站進行能量轉換將電能傳輸到地球。”
艾倫闡述著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將光能聚攏,釋放出來的能量是非常龐大的,如果直接傳輸到地球,或許會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
“而位于大氣層之外的星鏈衛星,則主動將這份破壞格擋在地球之外。”
“其次,上萬顆星鏈衛星組成的太空電站,能夠有效地對可調凸透鏡云折射過來的能量進行高效吸收,”
“而對于近地軌道上的電能,傳輸方法就很多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相比較于戴森環而言,可調凸透鏡的運行位置并不需要距離太陽那么近,只要保證著正確的角度,哪怕在水星軌道也能夠高效的進行能量傳遞。”
“當然,相比較于戴森環,實際上可調凸透鏡的能量折射,要少了好幾個數量級,”
“但還是那句話,太陽每秒鐘釋放出的能量過于龐大,因此哪怕比戴森環的能量少了上億倍,也依舊足夠人類使用。”
議員們聽到艾倫的方案之后,眼睛逐漸釋放出來了光芒。
相比較于戴森環那般讓人聽起來就工程量龐大的宏大項目,發射幾個放大鏡的方案,似乎要更加可靠一些。
太陽的能量到達地球之后,只有二十多億分之一,
雖然如果全部收集起來足夠人類使用,但因為能量密度太低,所以只靠著光伏,實在是比較低效。
而通過凸透鏡的聚焦之后,能量密度將會驟然升高無數倍。
雖然說單單靠那幾個放大鏡,得到的能量依舊是幾十億分之一。
但關鍵的地方在于,
這些凸透鏡存在的目的,并非是像戴森環一樣捕獲更多的太陽能,
而是把原來分散的到處都是,能量密度極低的太陽能聚焦在了一起。
毫無疑問,
這是一個非常能夠打動人的巧思。
因為哪怕是毫無物理素養的議員,在兒時也都玩過拿著放大鏡燒紙的游戲。
以人類現在的工業水平,實際上需要的能量和太陽比起來,如九牛一毛。
所以,只要拿著放大鏡從太陽身上聚焦出來極少一部分,便足夠人類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