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三十六個扛著兩千五百多平米的凸透鏡長途跋涉的飛行器,
多少是有點費力不討好了。
哪怕是真的發射成功而且也調試成功了,
實際上每臺鏡云飛行器能夠反饋回來的發電量,也只是勉強相當于一個中型核電站。
如果真的想靠鏡云計劃來實現人類的能源自由,
那鏡云計劃得變成星鏈2.0才行。
但很顯然,現在留給丑國的時間,并沒有那么多。
三十六臺飛行器還能爭去爭取,如果是三萬六千臺,那不如趁早洗洗睡好了。
有了貝格爾的建議和修正,
原本這個由艾倫趕工提出來的方案,逐漸變得像模像樣了起來。
大起大落之后的艾倫,看向貝格爾也是充滿了感激。
貝格爾接著說道:“三十六個飛行器到達既定軌道之后,按照程序設置,開始拉柔性透鏡進行分散展開,”
“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對于軌道維持和指向精度的調節會更加方便一些。”
“軌道維持很簡單,在統一的控制之下,整體的電推分配要比控制三十六個個體容易的多。”
“其次,雖然說這么一個龐然大物看上去要比一個又一個小透鏡難以調整的多,”
“但實際上,太陽的光壓自身就是一個調節器,當凸透鏡材料展開之后,光壓會自行把透鏡調整到相對準確的角度。”
“而我們要做的只是進一步微調。”
貝格爾拿出一張紙,然后輕輕吹了一口氣:
“假如這張紙是柔性材料,吹出的這口氣就是太陽噴發出來的能量,”
“實際上,這些能量、粒子流會主動的讓這張柔性材料自主展開并幫它發生形變。”
說著,他拿起鋼筆在紙張上扎了一個窟窿:“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確定一下我們要在哪里接受這些能量。”
艾倫感覺自己明白了貝格爾的構想,
或許也還不明白,但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貝格爾對這個鏡云計劃還是贊同態度,這就足夠了。
而貝格爾當然也不是一個傻子。
哪怕他知道在理論上鏡云計劃有可能抵消華夏可控核聚變帶來的能源沖擊,
但實際上華夏對于丑國的威脅,可控核聚變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他贊同艾倫并不意味這個鏡云計劃有多可行,單純是賣一個人情,為推進自己的基礎物理發展埋下伏筆。
單個工業品類的發展和追趕,其實都無關緊要。
無論是通信、飛行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
哪怕華夏有暫時領先,也絲毫不影響丑國科學院擺爛。
這倒也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墮落,
而是因為他們清楚,華夏這些領先,都是在他們的物理體系之上建立起來的。
就像是種地。
最重要的不是果實和收獲,而是腳下的這片沃土。
年復一年,收成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
但如果腳下這片地被棄之不用,那便只有荒草了。
所以,能夠讓丑國科學院驚慌失措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華夏開始放棄在這片土地上耕種了。
只要華夏還在這片土地,那丑國就不存在真正的落后。
因為無論華夏生長的多么茂盛,果實總是會以種子的形式掉落在這片土地上,從而讓他們輕而易舉的摘果子。
可如果不在這片土地,那就徹底脫離了他們的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