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跟在顧然身后,快步向基地走去。
中科院核研所的一位院士在一旁說道:“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環流一號昨天進行了內部試車,總的來看情況比較穩定。”
“問題在哪兒?”
“強磁約束,”那位院士道:“隨著環流一號的不斷運行,磁約束開始出現電子逃逸,從而進一步導致磁循環系統衰弱。”
顧然問到:“測試持續了多久?”
“三個小時。”
“磁場強度沒有回升?”
“就是在一個閾值里來回波動,”院士說道:“現在問題就在于從測試結果上來看,磁強度有上限,而且比設計強度要低很多,只是始終排查不出來原因。”
顧然摸了摸鼻子:“設計發電量和現行發電量多少?”
“設計發電量是八百億千瓦時,現在能到三百億千瓦時。”
華夏核電的幾位工程師猜測道:“現在不清楚是不是和材料有關,如果是材料問題的話,那恐怕對外的宣傳口徑要調整一下。”
顧然搖搖頭:“如果是材料問題,那三百億千瓦時都達不到,現在的實現路徑就是在規避材料問題的前提下從大模型里跑出來的,應該是數據問題。”
“方案背后的工程數據有嗎?匯總一下。”
“好。”
顧然在眾人的陪同下,走入環流一號控制臺,
眼前足有十層樓高的龐大機器,此時悉數浸泡在冷卻油液之中。
隨著工程師的操作,油液抽離。
龐大金屬巨獸的檢測指示燈逐漸亮起,龐大電流注入之下,環流裝置逐漸開啟,低沉的嗡鳴聲伴隨著放射等離子體在磁約束系統下的飛速飄移,構建出一幅令人無比震撼的畫面。
環流一號采用了強磁約束系統,以及正負離子溫控系統。
兩個解決方案都凸顯了華夏科研人員的獨到智慧,每一個系統都是一套完整的循環路徑。
就拿強磁約束來說,在剛剛運行的時候,磁場加載過程中會導致大量電子逃逸,
這時候約束系統發揮作用,捕獲逃逸電子,從而為磁約束快速補能,
隨著磁場強度迅速增強,使逃逸電子數量迅速減少。
這個系統最絕妙的地方在于自修復功能,
如果在環流裝置長時間運行下,磁場強度下降,隨著對逃逸電子的捕獲,依舊能完成對磁場的增強。
正負離子溫控系統也類似,
溫度本質上是封閉空間內自由運動的粒子密度增加,粒子越活躍,碰撞概率就越大,
正負離子溫控系統則利用這個特性,通過發電倉的正負離子云,對環流裝置中的運動粒子進行捕獲和收集,
通過粒子碰撞湮滅,一邊發電,一邊降低自由運動的粒子密度。
當溫度降低之后,自由運動粒子密度隨之下降,碰撞也減弱,
此時正負離子云再釋放正負離子,從而保證核聚變的正常溫度區間。
簡而言之的話。
就是整個環流裝置,有兩個關鍵的環節。
一個是磁場循環,一個是溫度循環。
而現在之所以發電量衰減到一半不止,原因基本上就聚焦在這兩個環節上面。
如果磁約束設計出現紕漏,粒子逃逸的磁場強度比設計的低,就意味著環流裝置內發生核聚變的粒子就會減少,發電量也自然會隨之降低。
如果正負離子云中的粒子密度設計出現問題,導致自由運動的粒子標準密度比設計的低,那同樣粒子發生核聚變的比例就會降低,發電量也會降低。
不過具體是兩者中哪一部分的問題,通過觀察是發現不了的。
不過出于保險起見,面對即將到來的公開測試,他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無論如何要再次確認一下是否是硬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