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琢磨著投李世民時,覺得這是個好選擇;現今身已在瓦崗,再想這個念頭時,他卻深深地覺著,以前之此念,反不如他后來被迫做出的“投瓦崗”之此選擇合適矣。
念頭是轉變過來了。
但“說不定也還能在瓦崗干出點事來”這個新的尋思,卻想來容易,真要做到就沒那么易了。
一來,中短期來看,瓦崗立寨至今,已有數年,部眾已萬余,高層、甚至中高層的格局都已基本定型,上到翟讓、下到徐世績和單雄信等,都早已是各有親信,拿翟讓來說,像黃君漢這樣的結義兄弟不提,只義子就十好幾個,做為一個新投者,靠著功勞和徐世績的面皮,得一個“旅帥”的任職相對容易,再想更進一步,怕就沒那么容易了。
二者,長期來看,翟讓盡管現在還沒表態,到底肯不肯接納李密入伙,李善道知道歷史走向,卻知李密肯定是能入伙,且李密入伙后,鳩占鵲巢,反手殺掉了翟讓這件事情,李善道也知,則當到那個時候之時,這件影響了整個瓦崗寨后來走勢的大事,會不會對他造成甚么影響?
這兩個都是問題。
不過相比之下,第二個問題,對瓦崗寨之后的長遠走勢固有極大的影響,但實際上對李善道個人的發展來說,重要性還不如第一個。
針對第二個問題,李密火拼翟讓這事,李善道有一個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即到時只提醒好徐世績,使徐世績不出事就行了。徐世績只要能活下去,他“曲線救國”的新盤算就還能實現。
那么,第二個問題如果不是大問題的話,第一個問題呢?
第一個問題是實打實的,擺在眼前頭的麻煩。
瓦崗寨中高層的格局已經基本定型,他一個新投者,怎么“擠”上去?這個問題該怎么解決?
“飯得一口一口吃。要想更進一步,無非兩點最要緊。外力,也即際遇是一個,這點還好辦點,我處好與徐大郎的關系即可。內力,也即本身的實力是一個,這點就需慢慢來了,第一步,便是得先把翟讓撥給我的這百人,變成我真正的部曲,以此成為我在寨中立足,從而尋圖進一步發展的底子!”鼾聲四起,呼嚕陣陣中,李善道環顧周遭酣睡的這百十漢子,這樣想道。
那么問題就又來了,這百十漢子,第一是剛相識,他們的名字,李善道大都尚還不知,他們的脾性更談不上了解;第二,這百十漢子又不是一伙人,是三伙新投的人眾組成的,則該怎么做,才能收得他們的心,使他們服氣自己,能將他們擰成一股繩,成為自己真正的部曲?
李善道細細忖思。
天微微亮了。
周近的這百十漢子大多還在睡,但也有已醒來的。
陳敬兒便是醒來的其一,他揉了揉眼,瞧見了坐著的李善道,連忙爬起來,繞過橫七豎八睡在地上的漢子們,向李善道走來。人還沒到身前,他燦爛的笑,一口白牙已然露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