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績說道:“劉三若不殺,致使部曲將士人人學他,往后打仗還怎么打?此其一。逃卒若不殺,致使部曲人人皆為逃卒,還是這句話,往后打仗怎么打?與敵接戰,部曲俱皆逃退,二郎,當其時也,咱的部曲只會死的更多吧?殺此劉三一人,殺此逃卒數人,非是因咱酷殺,實是為咱部曲往后接戰時能打贏仗,能少死些人!是乃殺一人、殺數人,而為救千人、萬人。”
李善道細細品咂徐世績這話,不得不承認,他說得很有道理。
徐世績說道:“二郎,《尉繚子》此兵書,你學得很熟,但不可只學,不用於實際啊。”緩和了下語氣,撫須笑道,“俺知二郎你是個仁義之士,可是二郎,仁義,你得看用在什么地方,將之五德,‘智、信、仁、勇、嚴’,‘仁’之外,亦有‘嚴’。”
李善道肅然說道:“是,大郎所教,善道謹記在心。”
徐世績也許是想起了被殺的劉三,他往在被往轅門邊懸掛的那幾個逃卒的人頭處望了望,默然稍頃,如有所感觸地喟嘆道:“二郎,這世上事,有很多并不看你的喜惡,是不得不為之。”
殺劉三、殺逃卒,是徐世績的不得不為之。
為免彼輩成為張須陀的助力,殺不肯投降的離狐縣吏、豪強,是徐世績的不得不為之。
擄裹離狐丁壯、搶掠離狐城內外百姓的糧食,也是徐世績的不得不為之。
當天和次日,徐世績的部曲將離狐縣城內外,大肆擄掠了一通。
并且在王須達、董法律、季伯常等的請求下,李善道的部曲也加入到了擄掠的行列之中。
之所以李善道會同意王須達等的擄掠請求,兩個原因。
一則徐世績的部曲都在擄掠,如是禁止王須達等擄掠,必然會引起王須達等對他的強烈不滿,將會導致王須達等對他離心離德,——連秦敬嗣等也都興沖沖地提出了擄掠的請求,會大不利於他繼續掌控這支好不容易得來的部隊;二則,也與他和徐世績的這番對話有關,是呀,很多時候,很多事,并不看你個人的喜惡,你只能不得已為之。
不過,在允許王須達等搶掠時,李善道給他們定了條規矩,不許殺傷人、不許擄掠婦人、不許搶掠貧寒之家,也算是約法三章。至於這約法三章,王須達等能否嚴格遵守,又或只是李善道為給他自己求個心理安慰,且也無須多言了。
只說擄掠於離狐的這一天多時間中,李善道也沒閑著,做了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