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隋以今,楊堅、楊廣雖然到今才只有兩代皇帝,但為徹底扭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打擊地方上的士族、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也是為削減地方上的行政冗余,以及借機任用新人,卻是已經經歷過兩次的地方改制。
一次是楊堅,將地方上原本是為的州、郡、縣三級,改成了州、縣兩級;一次是楊廣,楊廣繼位不久,又興改革,將州改名為了郡。幽州,即涿郡“改州為郡”前的名字。
——話到此處,不妨多說一句。
卻這楊堅,將州、郡、縣三級,改成州、縣兩級,還好理解。
南北朝時期,先說北朝方面,比如西魏、北齊并存的這一時期階段,各自為籠絡地方上的豪強,西魏、北齊俱都分在各自的疆土上,設置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行政單位,可能彈丸之地,便可稱郡,以至稱州;再說南朝方面,南朝同樣如此,早在東晉開始,為安置從北方南遷而來的士民,就也密密麻麻地設置了許多空有其名的僑州、僑郡、僑縣,這確是極大地不利於中央集權,還搞出了很多不必要的財政支出,那么將此三級改成兩級,自是理所當然。
則楊廣又改州為郡,是何道理?
楊堅已經將三級的地方行政單位,改成了兩級,楊廣僅是把州又改成了郡,地方上的行政單位仍然是兩級,這有何意義?是不是多此一舉?
實則不然。
楊廣的這一政治改革舉措,其實是大有必要。
首先,類如楊堅在位時,先曾復胡姓為漢姓、后曾下詔忌“胡”字,凡以“胡”為名的物事、名稱等,悉改“胡”為別字的這兩個在政治、文化上一掃胡氛之舉動,通過改“州”為郡,等同是恢復了秦漢慣例的在地方行政上的“郡縣制”,彰顯了隋室是繼承秦漢之正統。
其次,通過此舉,楊廣延續楊堅的政策,進一步打擊了地方士族的勢力。晉朝確立九品中正制之后,在州郡皆設有中正,州為大中正,郡為郡中正,以掌舉薦之任,北朝歷代隨著逐漸漢化,為籠絡北地士人,效仿晉制,也在地方設了中正,楊堅的改三級為兩級時,已是減去了其中一級的中正,但原本的州中正卻還存在,楊廣經此改革,將這一級的中正也給去掉了。
再次,改州為郡,不僅僅只是把州名改成郡名,同時,州府,也就是改為郡之后的郡府,其衙內的各個行政機構、諸多官吏,跟著也都做了些改革,有的淘汰了,有的合并了,有的可能也是改名了。簡言之,這不是一個僅把“州”改為“郡”的皮毛改革,楊廣之此改革,實是一個大手術,是對楊堅三級改兩級之此改革的進一步的、深化的改革。
最后,通過此一改革,不合楊廣心意的一些郡縣長吏,楊廣捎帶手的,把之也都罷免了,換上了他信任的人選。對他這個新繼位的皇帝言之,此亦是穩固他政權的一個重要輔助措施。
今雖海內大亂,而實此楊廣,在他繼位之初,他卻絕非是昏庸之主,只從這一他對地方行政單位的再度改革,即可看出,他當時誠亦是胸懷壯志,儼然是以秦皇漢武之功而為他的目標!
只可惜,楊廣高貴出身,一直順風順水,也沒經歷過什么挫折,因乃他既不察民情,視萬民只為實現他的壯志藍圖的工具而已,不顧民之生死,又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難再振作,如似鴕鳥,自暴自棄,遂乃而今天下之形勢,已是漸至糜爛,不可收拾矣。
對楊廣其人,李善道本是不太了解,只在前世時,從書上看到過,說是此人好大喜功,殘民虐民,到了這個時代后,經由對這個時代的一些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等的了解,并及對楊廣繼位前的一些事跡的了解,他逐漸地發現,楊廣其實也是個挺復雜的人。
他不是通常定義上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