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乃一時之人杰,軍事能力、戰略眼光都是頂尖,怎可能會看不到這點?
唯是,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
計策是好計策,落到實處,以李密現在面臨的處境言之,難以實行。
他說道:“孝和,數年前,我從楊公舉義,你可能不知,那時,我其實就向楊公提出了和你剛才所提之此議一模一樣的策略!楊公迫於那時的形勢,不能用我此策。今我亦迫於形勢,雖然此策上策,不能用此策也!”
“敢問明公,甚么形勢?”
李密說道:“方今海內,如卿所言,誠是豪杰競起,但昏主尚存,從兵猶眾!我所部皆山東人,若不能先將洛陽攻克,則諸將,誰肯從我西入!此其一。卿言,‘不若使翟司徒守洛口,裴柱國守回洛’,而我‘自簡精銳,西襲長安’,孝和!我不是不可以‘自簡精銳,西襲長安’,問題是,我如果一離開,以何人總鎮山東、河南?使翟司徒鎮之,裴柱國不一定會服;使裴柱國鎮之,翟司徒必怒。只恐我前腳才走,洛口、回洛后腳已亂。如此,則大業隳矣。”
柴孝和聞言,默然無聲了。
很多時候,世上的事就是這樣的,明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選擇,可就是沒法去做。
李密的無奈,柴孝和從他的神色、語氣中,深深地感覺到了。
適有幾只鳥,嘰嘰喳喳的從堂外的天空飛過。
李密背著手,步到堂前,目光隨著這幾只鳥移動,直到它們飛出視野之外,才收回了視線。
然后,又望了下深邃蔚藍、遼闊無垠的天空,他這才把身轉回。
看到柴孝和還站著,李密悵然的神情略微收斂,溫和地笑道:“孝和,你坐下吧。”
“明公,唐國公舉兵的急報,明公當是已知?”
李密點點頭,說道:“知道了。”
“自晉陽而至長安,近在咫尺。唐公家亦在長安,若被唐公搶先入關,先機失矣。現下,既然大軍未可西上,臣斗膽,敢請明公俯允,遣臣間行觀釁。”關中實在是太重要了,李密不以自己是后降之臣,而對自己親信寵用,這份恩情,只能以盡忠效死報答,不是不知道在沒有大軍跟從的情形下,間赴關中,會有多大的危險,然為盡忠報恩,柴孝和毅然地請求說道。
座中諸人,楊得方、祖君彥、邢義期等都驚奇地看朝柴孝和。
李密也楞了一楞,說道:“卿欲間行赴關中?”
“不需明公遣與臣多少兵馬,數騎足矣。”
李密問道:“孝和,僅以數騎,卿赴關中,有何用處?”
“臣可為明公探窺沿途郡縣之虛實、人心,若有慕明公之威名而從附者,臣亦可為明公招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