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說道:“孝和,此距關中,道路不近,盜賊叢生,遍地兵匪,你可知你若果西去,路上危險重重?”
“臣惟知盡忠報恩,百死何辭!”
李密大為感動,握住了柴孝和的手,說道:“孝和,你有這份忠義,我已知足。西去長安,太危險了,就不必去了!”
“臣留在洛口,無用於明公,而西行長安,或稍有裨益於公業。敢乞明公,允臣之請。”
李密用力地晃著他的手,感動地說道:“卿意若決,那我即便不舍,也只好依卿之意了!”
柴孝和的態度很堅決,李密只好答應。
但“數騎”相從,太少了,李密決定撥百騎給他。不料柴孝和執意不肯,說百騎太多,不利於“間行”。拗不過他,李密又只好減少了撥給他的從騎的數目,最終定在了四十騎。
長安,雖說現在沒法去打,然有了柴孝和的自告奮勇,主動請纓,愿“間行觀釁”,也就是先去打探打探情況,至少聊勝於無,——而且柴孝和提出的“晉陽離關中近在咫尺”,擔心李淵會搶占一步的這個可能性,李密其實也有憂慮,現有了柴孝和西行,李淵那邊的情況,順道也能摸一摸,亦算一舉兩得,由是,李淵起事帶來的壓力、不得不將武陽郡暫任給李善道的不情愿,因為柴孝和的忠義此舉,略微地得到了些許的驅散,李密的心情高興了一點。
他笑道:“明天,我就去洛陽了。孝和,今晚,我置酒設宴,你我君臣不醉不歡,權當是我為卿踐行!孝和,你此西去,可一定要注意安全,消息可以不打探,人你得給我平安歸來!”
柴孝和恭謹應道:“明公此還洛陽,臣就不陪同了。臣亦明日便起行,西向長安。臣預祝明公,此還洛陽,馬到成功!及早將洛陽攻克,臣將長安虛實摸清,明公轉師關中,麾定天下!”
李密撫須笑道:“承卿吉言,候洛陽克,取長安日,愿與卿并騎而前,勞卿為我軍師先導。”
是夜,李密設宴,與群臣歡飲。
席間,祖君彥趁其酒酣,獻上檄文一道,乃是李密日前令他所作,他才寫就。
李密展開瞧看,端得雄文一篇,讀來言辭精巧,氣勢如虹。
趁著酒意,李密自大言讀與群臣聽,群臣側耳,無不注目。
由“自元氣肇辟”而起,述隋之大罪十樁,讀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滿堂驚嘆!讀罷,李密豪氣充塞滿胸,當即下令,謄寫此檄,傳送天下郡縣!
翌日,李密率眾臣、秦瓊等內衛驃騎還洛陽戰場,柴孝和引四十從騎西行,且皆毋庸多提,
……
幾天后,李密的令旨,下到了武陽郡。
隨著到來的,還有一篇檄文,即李密那晚酒宴上所讀,祖君彥所作之此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