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平原郡,本來就是高士達、竇建德這一部義軍的發源地之一。
高士達兵敗身死后,竇建德最先逃回的就是平原郡的平原縣,——平原縣與清河郡的歷亭接壤,在歷亭的東邊,北與李善道部現下所至的長河縣接壤,東為黃河,河對岸便是齊郡。
竇建德繼掌了高士達的余部后,經過恢復、發展,於今其部的聲勢已然重振,平原郡、清河及高雞泊輻射到的信都郡作為他這一部義軍的兩個起源地,他自然是要重占,現而下平原、信都兩郡之大部,都已被他再次占據。
話說到此處,不妨多說一句。
竇建德之所以選擇在河間郡的樂壽稱王,正是與清河及信都、平原三郡是他這部義軍的兩個發源地這一點,有著重要的關系。如前所述,河間、信都、平原三郡互接,河間郡在北,信都郡在河間郡的西南,平原郡在河間郡的東南,而樂壽縣,則位處在河間郡的最南端。
亦即是,樂壽縣的西南就是高雞泊勢力所輻射到的信都郡、樂壽縣的東南就是豆子?4?4所在的平原郡。
選擇在樂壽稱王,把樂壽作為他的“王都”,既可使高雞泊、豆子?4?4成為他后方的牢靠兩翼,并且北向河間郡的腹地,西向河北西北部的博陵等郡,東向渤海郡,同時利於他開疆拓土。
且也不必多說。
平原郡既大部已被竇建德部重占,長河縣離樂壽又不遠,此處當然便亦是已被竇建德部重占的平原郡諸縣之一。
并因此縣南鄰清河郡之故,駐在此縣的還是竇建德帳下的一員重將。
此將名叫張青特。
李善道出兵前,在向李密請令的時候,也給竇建德來了回書。竇建德已知他率兵北上,前來相助於己,早給張青特下了迎接的命令。張青特興師動眾,在城外隆重相迎。
張青特也是漳南縣人,是竇建德的同鄉,與劉黑闥也是老鄉。
彼此系是舊識。軍中相見,故人重逢,彼此俱是十分歡喜。
竇建德另派有兩人,從樂壽趕來長河,專為迎接李善道,以及充作隨后李善道部行軍的前導。這兩人一個文臣,一個武將。文臣名叫齊善行,是竇建德的妹婿;武將名叫曹旦,是竇建德的妻兄。竇建德稱王后,這個齊善行和這個曹旦,在他王府中,都是位居高位,手握掌權。
齊善行、曹旦和劉黑闥的關系沒那么熟,但也認識。
是日在長河縣駐兵休整,張青特捶牛宰羊,好生地招待。
長河縣與清河郡的兩個縣接壤,一個是南邊的歷亭,一個是西南邊的漳南。
相較之下,漳南離長河更近,兩座縣城相距幾十里地。
李善道問了下劉黑闥,要不要順道回家去看看?相距再近,幾十里地,就算馬不停蹄,來回也得一兩天,大戰在即,劉黑闥自不會在回家上浪費時間。李善道這一問,亦是出於人情,本知他不會回去的,因亦就算了,只與劉黑闥笑言,且待殲滅薛世雄部,回攻清河際,第一仗肯定是要打漳南,待至其時,打下了漳南,再親與劉黑闥一道,讓劉黑闥風風光光地還鄉。
沒有休整太長的時間,只休整了一日,李善道便領兵繼續啟行。
兩條道路選擇,一條是繼續沿永濟渠前行,行一二百里,在東光、南皮間,渡過永濟渠,轉而向西南,經弓高,出平原郡界,總行百余里,到樂壽;一條是在長河縣此處便渡永濟渠,這一條路,就是長河到樂壽的直線距離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