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道沉吟了下,問于志寧、高曦、陳敬兒、杜正倫等人,說道:“卿等怎么看?”
高曦是個本分軍人,下意識地答道:“兵雖已圍漳南,可魏公軍令既下……?”
主上有令,在他看來,理當遵從,可若是遵從,來援竇建德前,李善道就已定下的“先打薛世雄,再取清河郡”的計劃,勢必就不能實現。李密是主上,李善道也是主上。兩個主上的意圖出現了沖突,高曦也是為難起來,話到半截,回過神來,不再往下說,停將下來。
陳敬兒呲牙一笑,說道:“郎君,魏郡挨著汲郡、武陽郡,什么時候打不是打?且王儀同兵在林慮,有他響應,魏郡也不難打。清河就不同了,這回要不順道把清河打下來的話,再來打時,又得興師動眾,豈不勞煩?俺的愚見,不如先把清河打下,再按魏公的令,去打魏郡。”
高曦本分是本分,不傻,已經轉過彎來,不復再有為難之態,接腔應道:“陳儀同所言甚是!將軍,魏公之令,固不可違,然我軍已在清河,若就退兵回撤,不免縱失戰機,似應先取清河為宜。”
李善道問李文相、于志寧、杜正倫,說道:“賢兄、司馬、知仁,你們說呢?”
李文相、杜正倫自然是應和陳敬兒、高曦的話。
于志寧先說了一句:“魏公之令,不可不從。”一言既出,劉黑闥等盡皆投目於他,他卻不慌不忙,接著悠悠說道,“然唯,今我軍挾盡殲薛世雄部之威,方下清河,尚未進戰,若便撤還,取清河之良機恐縱事小,挫了我軍士氣,亦不利於攻魏郡事大。因仆拙見,當先取清河!”
也算是一點試探,通過詢問諸人對李密此檄的意見,摸一摸眾人對李密命令的“態度”。高曦、陳敬兒的反應在意料中,李文相、于志寧、杜正倫的表態,頗使人滿意。
眾人的態度,已盡皆知,李善道拍板決定,說道:“司馬所言,正合我心。知仁,便按司馬此意,寫一道給魏公的上書,備述恐傷士氣之由,進稟魏公,旬日之內,候取清河,我便親攻魏郡!”
杜正倫心領神會,顯然,“正合”李善道“心”的,不是“先取清河”,而是于志寧給出的先取清河的理由,他恭敬領命,心里已開始打腹稿,怎么才能把于志寧“恐失士氣”的這個理由,給它展開,幫李善道編得圓乎一點,使李密看了以后不致不相信。卻也不必多說。
李密“打魏郡”的命令,李善道本就沒打算聽,不好辦的是用什么借口拒絕,現下借口有了,這件事,他也就把之丟到一邊去了,將李密檄令給了于志寧收好,繼續與眾人察看漳南城防。
……
漳南之得名,系出漳水。
縣在漳水之南,故得名漳南。
漳水有兩個源頭,一個出自太原郡的清漳水,一個出自上黨郡的濁漳水。
清、濁兩條漳水在太行山匯成一股,是為漳水。
此水向東,流入魏郡,在鄴縣轉而北流,至魏郡東北郡界處,又分成了兩個支流。
一個向北,流經武安、襄國兩郡,折向東北,又過信都郡,入到河間郡,在河間郡的東部,最終被引入大業四年開鑿的永濟渠中。
另一個支流向東北,從武陽郡與武安郡兩郡的接壤處流過,進入清河郡,與東南邊不遠的永濟渠大致成并流的狀態,過清河、漳南等縣之北,末段在平原郡的東光也被引入進了永濟渠。
漳水的下游,是李善道、劉黑闥率部去樂壽時,曾在平原郡渡過的;它的上游魏郡,是李密令李善道去打的;它再上游的清漳、濁漳兩水起源、流經的太原、上黨,是李密想要得到的;而它中游所過的清河郡,則又是李善道現在主動要打的。
這條水算上清漳、濁漳,自河東的太原、上黨,穿過太行山而到河北的平原、河間,長上千里,委實是一條沿岸盡多要地、戰國時趙韓魏曾長期在此拉鋸、流通河東與河北的重要河流。
河流比較重要,由此河延伸出來的一大片沼澤,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