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源上,指出了義軍在政治上、甚至天命上的正義性。
人,皆有辨識力,有些東西,也許大多數人限於眼界、世俗的藩籬,自身不能想到,可一旦有人向他們指出,大多數人經過一番思考,大都就能豁然開朗,轉變原有的觀念。
就比如李善道這支義軍,像楊善會等這類抱著“忠君”思想的人,會把他們視為叛賊,會把他們與張金稱等這類的殘賊混淆,但在把究竟誰是“賊”的道理講透,把本部義軍與張金稱這樣民怨極大的群盜區別開后,可能大部分原本受楊善會等這樣的人影響的兵士、百姓就能明白了,李善道部的義軍其實不但與張金稱部這類的殘賊不是一回事,并且相比頑固地甘愿仍為殘民、虐民之昏主爪牙的隋官、隋將,他們才是順應天心、真為救民、才是正義的。
如此,對李善道部義軍往后在河北,乃至更廣泛區域的活動,都將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魏征凝視著高臺之上,在瓢潑大雨之中,昂首挺立的李善道,不禁回想起了此前自己曾經勸說元寶藏投降李密的事,又想起了自己煞費苦心,由李善道轉呈給李密的那道獻策,卻在自己苦等之下,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的事,不覺暗自思忖:“將軍其雖年輕,英武絕倫,愛民敬士,能得人效死。今聞將軍此論,又振聾發聵。縱魏公之盛名,以將軍材略,恐不遜矣。”
忖思到這里,他不禁又回想起他剛得到李善道重用時,李善道與他的一次對話,李善道誠懇地與他說:“天下大亂,非一人之力所能挽。欲要除暴誅賊,消弭糜亂,還百姓以朗朗乾坤,非仁人志士,共襄義舉,同心協力不可。公,德才兼備,善道也不才,愿與公共攜手勠力!”
魏征當時雖未有熱烈的回應,但李善道謙虛下士的姿態,已使他稍有觸動。
此時此際,李善道振聾發聵的言論,在耳邊回蕩,謙虛下士的舉為,猶且歷歷在目,望著雨下英姿颯爽的李善道,魏征心潮翻涌,他緩緩轉過頭,與于志寧等說道:“將軍真英仁主也!”
于志寧也在望著李善道,完全贊同,嘆佩地說道:“三諾,足見將軍之仁德;曉喻孰為天下之賊,足見將軍之英明。玄成兄,‘英仁’之譽,實至名歸。”
崔義玄連連嘆氣。
于志寧問道:“崔公,緣何嘆氣?長史與仆所言,有所不對么?”
“非也。只是比之將軍適才所論,我等所寫之招降書,不如矣。”
諸人相對而笑。
……
清河城,北城樓。
楊得道、楊善會、盧郡丞等望見分去到臺左的數百俘虜,居然在雨下、泥濘中向著李善道拜倒,盡管他們呼的“萬歲”之聲,楊得道等聽不到,可只這一幕,已使他們的臉色越發難看。
盧郡丞嘟囔說道:“不都是楊公帳下久撫厚養的精卒么?怎卻竟甘愿拜賊了?”
楊善會忍住恚怒,沒有搭理他。
楊得道說道:“臺右尚立有數十我兵,貪生懼死,固人之常情,忠義之士,卻也不是無有!”
臺左拜倒的俘虜,相繼起身后,楊得道等看到,一隊賊兵上到臺子,開始取糧、錢分發。
首先是分給了臺左的俘虜,隨之臺右的俘虜也都分給了些。再其后,他們又看到,臺左的俘虜退到較遠處,整頓隊形,站立不動了。臺右的數十俘虜站了片刻,有的扔掉了分給他們的錢糧,有的拿著,然后便就在數千賊兵的觀視下,三三兩兩地離開了臺邊,散之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