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寧贊同魏征的判斷,說道:“不錯。他在這封回書中,只是說知道了魏公此令,然后又問明公打算怎么攻打魏郡,而就他本人對‘魏公令明公攻魏郡’這件事的態度到底如何,是愿意協助明公,又或是不愿意協助明公,卻一個字沒說。他的這封回書,和沒回復明公一樣。”
“意思模糊……。為何意思模糊?玄成、司馬,我看恐怕是被咱們料對了。”
魏征說道:“明公的意思是?”
“王德仁只怕是不歡迎我軍入魏郡啊。”
魏征點頭說道:“是不排除這個可能,而且這個可能的可能性還很大。明公,則若他果是不歡迎我軍入魏郡,那魏郡,就不好打了。敢問明公,事若如此,意欲何以應對?”
李善道正要問魏征和于志寧的對策,魏征先問出來了,便不答反問:“卿等可有對策?”
于志寧在謀略上不很擅長。
魏征已經想到了兩個對策,說道:“敢稟明公,仆之愚見,不妨可以兩策應對。上書魏公,請魏公給王德仁下一道令旨,令王德仁協助我軍攻取魏郡,此一策也;再去一封書信與王德仁,在信中直言提出,將來打魏郡的時候,希望他能夠給與我軍協助,此二策也。”
“司馬,你說呢?”
于志寧想了想,答道:“回明公的話,長史的這兩策,如堂堂之陣,上策是也。”
“說得好啊!‘堂堂之陣’。我這人平生最是直爽,不好拐彎抹角。王德仁給我云山霧罩,搞得咱們看他回書,像猜謎語,我卻沒閑心與他猜來猜去。便用長史此之兩策,上書魏公,請令王德仁協助我軍;我再親自給王德仁去封書信,就直接地問他,他歡不歡迎我軍入魏!”
部隊的改編已經完成,再等視察過民情,以及新任的刺史、郡守等都上任以后,接下來,李善道就打算“遵奉”李密的命令,用兵魏郡了。猜來猜去的,徒然浪費他的時間!
——卻為何李善道這么急於就打魏郡?
兩個原因。“李密殺翟讓”此事,就像一塊大石頭,掛在頭頂,不知何時會掉下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塊石頭現已是越來越有掉下來的可能,必須得趕在這塊石頭掉下來以前,把自己的地盤盡量地擴大,這是第一。李淵已經消滅宋老生部,打下了霍邑,依照自己依稀的印象,他應該再用不了多久,就能兵進長安了,魏郡是塊戰略要地,不僅西可入河東道,南下且可進軍河內,從而再進兵弘農等郡,擋住或威脅關中東出的道路,這是第二。
給王德仁的去書,李善道親自寫;給李密的上書,依舊由杜正倫代筆。
……
數日后。
洛陽城外,李密大營。
李善道的上書到了李密的案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