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李密上書的同時,李善道給翟讓、徐世績也各去了封問候的書信,并按慣例,給他倆各獻了一份厚禮。又在給徐世績的書信中,表示已給徐世績的父親徐蓋、徐蘭等置辦好了住宅,徐蓋、徐蘭隨時都可來貴鄉。這隨著李密令旨一塊兒到貴鄉的兩人,便是徐蓋、徐蘭父女。
卻徐蓋、徐蘭到時,李善道沒在貴鄉。
他還在巡縣。
接到報訊后,李善道一邊令貴鄉郡府好生招待徐蓋父女,一邊接著巡縣,四天后回到了貴鄉。
到貴鄉的前一天下午,另有一封回書也送到了貴鄉郡府,即王德仁的回書。
王德仁的這道回書,卻不僅是回復李善道的去書了,亦是對李密令旨的一個回復,——李密下與王德仁,令王德仁配合李善道攻取魏郡的令旨,系與給李善道的那幾道令旨一同下達過去的,在這道回書中,王德仁不再含糊其辭,表了態,說“愿從總管取魏,唯總管之令是從”。
李善道被李密任命為魏州總管的事情,王德仁已經知道。
且在下給王德仁的令旨中,李密給了王德仁一個新的封拜,拜他為了安陽縣公。
安陽,是魏郡現在的郡治所在。
拜王德仁為安陽縣公的事情,在李密下給李善道的令旨中有言及。按令旨中前后文的意思,拜王德仁為“安陽縣公”,是為了調動王德仁協助李善道攻打魏郡的積極性,以使他能更好、更主動地協助李善道。——畢竟,只有把安陽打下來后,他的這個“安陽縣公”才名副其實。
王德仁在他的回書中,已是以“安陽縣公”開始自居了。
看完了王德仁的回書,李善道的視線在“安陽縣公”的他的自稱上多留了片刻,笑了一笑,把其回書給魏征等看,說道:“自鄴被毀,安陽民口今盛,得此縣為封,德仁想必歡喜。”
——“自鄴被毀”云云,說的是楊堅令毀鄴城此事。鄴城,是漢末以來的河北重鎮,從曹魏始起,直到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北方各個割據勢力,如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均先后曾經建都於此,是所謂“三國故地,六朝古都”,地理位置重要,城又高大堅固,是以楊堅為解決后患,在平定了尉遲迥的叛亂后,便下令將鄴城毀掉了,移其民遷安陽等地。
事實上,楊堅毀掉的名都,不止鄴城一個。毀鄴城時,楊堅還沒代周肇隋,待隋建立,南下江南,平定了南陳之后,楊堅故技重施,又毀了一座名都,就是孫吳至南陳的六代名都建康。
大亂久后,欲圖大治,確是非需有大手筆不可,連墮南北兩座數百年之繁華名都,楊堅雖不像他兒子,大修運河等等,然亦可謂大手筆矣。從軍事、政治角度來看,他這兩件事做得不為錯,只是苦了鄴城、建康兩座名都一兩百萬的土著士民,不得不離鄉背井,遷徙異處。
且也不必多說。
只說鄴城在曹魏時,還不算很大,到東魏、北齊時,已是“周回二十五里”。東魏曾將當時洛陽的四十萬戶士民,遷徙至此;至北齊時,鄴城民口已達二百余萬。雖然楊堅毀掉了鄴城后,并非是全部的鄴城士民都遷到了安陽,但安陽的民口也的確是因此得到了極大的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