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與靈泉縣之間,本還有個縣,名為相縣,是楊堅在開皇十年時所置,到楊廣繼位后,在楊廣重新搞起的州縣改革中,於大業三年,相縣被廢,其地重被劃還安陽。
靈泉縣向西,與林慮縣接壤,兩座縣城相距將近百里。
林慮即后世的安陽林州,李善道所來的那個時空中,大大有名的紅旗渠就建在這里。這一帶因挨著太行山,故多山,是山區地帶,境內十之八九的地方,都是山地、丘陵。
王德仁及其部所盤踞的林慮山,便是在此縣。“林慮山”,泛義來講,也不單指一座山,林慮縣的所有山地,都可稱為“林慮山”。也正是因了林慮多山,王德仁才能在此盤踞這么多年,魏郡的郡兵一直拿他沒辦法,而且他還借此得以了不斷的發展,直到於今已擁眾數萬之多。
林慮往南,原本還有個縣,名臨淇,但和相縣相同,現也已被楊廣在大業初年的州改郡中被廢掉了,和另外的一個舊縣淇陽縣同被并還林慮。不過臨淇、淇陽的舊縣城都還存在,兩座舊縣城皆處在淇水北岸,臨淇的舊縣城基本對著林慮縣城,其西十幾里外是淇陽的舊縣城。
……
李善道說道:“是,也不是。”
王君廓不解其意,問道:“將軍,何為‘是也不是’?”
“也罷,干脆我先與公等說說我就這次攻取魏郡此戰的考慮罷。”李善道起身,到堂中的沙盤邊上,拿起直鞭,點了下洹水南岸的安陽縣城,又點了下安陽縣城東北邊,位在漳水、洹水兩水之間的臨漳縣城,說道,“根據先前遣到魏郡的斥候的打探,魏郡的郡兵主力現主要集中在安陽和臨漳兩縣。也就是說,此回攻魏,這兩個縣,將會是我軍的重點進攻方向。”
魏征跟著李善道,也來到了沙盤邊上。
他補充地向諸人介紹說道:“魏郡的守御兵馬,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郡兵,一個是各縣的縣兵,再又一個,就是各縣豪強的宗兵、鄉兵等。
“宗兵、鄉兵這塊兒,因王德仁部經常出山,四下擄掠之故,只論總數的話,其數不少,合攏得有上萬了。但彼等散布在魏郡各縣的各鄉,甚是分散,沒有統一的指揮,因此無須多提。
“縣兵這塊兒,各縣的縣兵兵數基本相當,都在數百到千余間。郡兵這塊兒,魏郡近期以來,特別是在我軍攻下清河郡后,招募了不少新兵,根據探查,魏郡郡兵總數,現約有七八千眾。這七八千眾的郡兵,多半駐在安陽,余下之主力,約兩千左右,則便是駐在臨漳。
“駐安陽的郡兵,由魏郡通守親督,又分兩處,主力在安陽城內外,另有別部駐在西邊相縣廢縣的城中;駐臨漳的郡兵的主將名叫李大黃,是魏郡通守帳下的一員勇將,向有驍悍之名。”
張升對魏郡通守、李大黃都很了解,說道:“魏郡通守名叫裴叔仁,小有用兵之能;李大黃這賊廝鳥,確實勇悍,俺早前尚在洹水時,與他交過兩次手,這賊廝臨戰,往往親率精騎突襲,悍不畏死。入他娘的,俺連著兩回都沒能打過他,損兵折將,反是俺的部曲損失不小。”
如上所述,洹水與臨漳接壤,在臨漳的東邊。
張升部之前在洹水活動的時候,他雖然沒有主動地入掠過臨漳,但李大黃卻主動地進攻過他。他所說的他吃過的這兩場敗仗,就都是李大黃主動地進攻的他。——事實上,李大黃打他的次數不止兩次,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得有十來次,他吃虧最大的是這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