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南與堯城接壤。
堯城縣城在臨漳縣城的基本正南位置,兩座縣城相距四五十里。
卻堯城縣城與安陽縣城相同,亦是在洹水南岸,并且是緊鄰洹水。
行軍三十多里,離洹水還有二十來里地之際,忽有一道緊急的軍報從堯城縣城方向呈來。
李善道坐在馬上,一手攬韁,一手拿這軍報來看。
看未兩行,他神色驟變。
魏征在旁問道:“明公,怎么了?”
“今天早上,即我軍從臨漳拔營時候,趙將軍營遭到了李大黃的突襲。”
魏征怔了下,說道:“李大黃?”
李善道把軍報遞給魏征,讓他自己看。
魏征兩腿夾緊馬腹,側身接過軍報,飛快地將之看罷。
卻原來是今日一早,李大黃引率騎兵千人,忽然出現在了堯城城下的趙君德營外。當時,趙君德部的部曲剛吃過朝食,正在列隊出營,毫無防備,遂被李大黃引騎突擊沖殺,傷亡頗是不小,只戰死的就近百十。虧得趙君德領著他的親兵,親自壓陣,才算沒被李大黃沖進營中。
急報的末尾寫道:趙君德收攏出營兵士,還入營中之后,李大黃猶在營外耀武揚威,詈罵不止,還令他的隨從騎兵下馬,對著營門撒尿,囂張至極。趙君德有心整軍出營再戰,但李大黃罵辱了會兒后,沒等他再率兵出營,卻亦未入堯城縣城,而就引騎西走,不知何處去了。
把急報還給李善道,魏征是個什么樣的人?當然不會因為李大黃的囂張行徑就生氣,他眉頭略微皺起,沉吟著說道:“明公,李大黃今早突襲趙將軍營,若仆料之不錯,這一定奉的是魏郡通守裴叔仁的令。裴叔仁把他從臨漳召回,卻沒想到,緊接著就令他去攻趙將軍營了!”
“玄成,你說這李大黃偷襲得手,引騎西走,他會是去了哪里?”
魏征揣測說道:“不外乎兩個可能,要么是西還安陽了,要么是仍潛在堯城地界,窺尋戰機。”
打了這么多仗了,李善道這還是頭一次吃敵人偷襲的虧,他將惱怒的情緒平復下來,琢磨了稍頃,令道:“知仁,代我起草,傳令趙君德,我軍至遲傍晚時分,便可抵達堯城城外,令他在我軍抵達前,今日不要再遣兵出營,同時,擇派斥候,尋找李大黃部現在的位置。”
杜正倫筆走龍蛇,將這道軍令寫好,落了將印,便由王宣德選派吏卒,即刻送去趙君德營。
軍令送走后,杜正倫忍不住憤憤地說道:“明公,趙將軍營此被李大黃突襲得手,卻一大半的罪過,都在王德仁!其部到今才剛過龍山,離靈泉還有三二十里!他部如是能夠遵照明公的軍令,已在靈泉城外,裴叔仁必定左右為難,又怎會還敢遣李大黃引騎突襲趙將軍營?”
人煙密集之處,縣邑就多。
縣邑一多,有好處,好處是人口多;也有壞處,壞處就是縣城與縣城之間的距離太近。
比如安陽到邯鄲,兩個縣分屬兩郡,相距才不到百里;又比如安陽到堯城,兩座縣城間的距離就更近了,和從臨漳縣城到堯城縣城的距離相似,也是只四五十里遠。
那對於騎兵來說,這短短的四五十里地遠近,乃至用不著朝發夕至,無非就是半天的路程。
換言之,亦即如果一個縣遭遇到敵人的進攻的話,鄰縣的支援速度會很快。
李善道其實也正是基於這點考慮,所以才會在制定攻打魏郡的方略時,針對南戰場的前期作戰,故此定下了“王德仁、趙君德兩部同時對靈泉、堯城展開進攻”的這一計劃,但是因為王德仁部的遲遲未至,趙君德部今天因乃吃了這么一個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