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道沉吟著,示意堂下從吏將這兩道來書持去給魏征等看,摸著短髭,自先作琢磨。
魏征接過書信,細細覽畢,傳給于志寧。
在于志寧看的時候,他說道:“魏公未有責備明公誅殺王德仁,此在料中,然魏公以‘取滏口陘’為由,任李君羨為魏郡郡將,卻出乎了我等意料。明公,李君羨其人,明公與他可熟?”
擇李君羨出任魏郡郡將,是李密深思熟慮后的決定。
首先,李君羨家與李善道家都號稱是趙郡李氏的支脈,相比李密帳下的其它諸將,他與李善道見得最多,最熟;其次,李君羨家其實是在武安郡的武安縣,武安縣與魏郡接壤,其位置就正處在滏口陘的北邊不遠,——滏口陘位屬於魏郡的臨水縣北部,對滏口陘周邊的地理、人情,李君羨都很了解,可謂人地兩熟;再次,李君羨驍悍敢戰,還是個勇將。
三者結合,在取“滏口陘”的理由下,李君羨的確是出任魏郡郡將的最佳人選。
必須得說,這個人選,李密挑選得很合適。
而且不單單是人選合適,借著李善道“擅殺”王德仁之機,這個時候,把李君羨任為魏郡郡將,李善道即便有所不愿,他也沒法反對。畢竟,你殺了王德仁這么大一件事,李密都沒追究你的責任,那么任一個李君羨來當魏郡郡將,難不成你還能堅決反對?
“玄成,李君羨,我還算了解。其家與我家一樣,本也是出自趙郡李氏。雖非至親,族誼尚存。我此前在滎陽、洛口時,與他見過不少回。其人勇悍,并好讀書,亦有識見。”
卻對“趙郡李氏”這個招牌,李善道起先是不甚在意的,然隨著他攻城略地,所占之郡縣越來越多,所見之隋官隋將、地方士人越來越多,他卻於今是不得不借重起此個招牌了。
于志寧沒跟著李善道去打魏郡,留在了貴鄉,負責料理后方事宜,此際李善道已是從魏郡還回,因他也陪坐在側,他也把兩道來書看完了,傳給杜正倫、崔義玄等,說道:“明公,魏公自擇人,出任魏郡,此雖確是有些出乎意料,然也不算十分意外。李君羨既然與明公同宗,又熟悉滏口陘周邊的地理人情,且又是魏公帳下勇將,則魏公任他為魏郡郡將,細究之下,可能還真僅僅只是為了攻入滏口陘。仆之愚見,等李君羨到后,明公不妨可以族誼結之便是。”
魏征贊同于志寧的判斷,說道:“明公,魏公既然令旨中已經明言,任李君羨為魏郡郡將,是為攻取滏口陘,那等他到了貴鄉,晉見明公時,明公就與他專談攻滏口陘此事即可。至於魏郡別的諸務,可一應皆按明公目前之任命、部署,繼續辦理。”
“對,明公,長史所言甚是。李君羨既是被任為了‘郡將’,專為攻滏口陘而來,那就把攻滏口陘此務,委付與他。魏郡的別的事務,理當仍按明公的部署、任命操辦。”
實際上,“郡將”這個詞,是有點說不明白的。
字面上看,是一個郡的領兵將軍之意,而放到慣用此詞的語境中的話,這個詞的意思,其實指的是“一郡太守”。李密在令旨中,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疏忽的,沒有給李君羨確切具體的職位任命,只是寫了任他為“郡將”。那在這個情況下,到底該以何樣的職務看待他?
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就得看李善道的心意了。
李善道有兩個選擇。
可以把李君羨看作是正式的魏郡太守,也可以把他只看做是負責攻打滏口陘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