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滾滾,波濤洶涌,自古以今,以其雄渾之姿,滋養著北方遼闊的土地,不知孕育了無數英雄豪杰。其源自青藏高原,經關中南下,奔騰南流,穿越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到河東這里,轉而向東。就在這個轉折口的地帶,矗立著一座千年雄城,便是河東郡的郡治河東縣城。
此城,本蒲坂縣城,開皇十六年,蒲坂縣移治城東,在蒲坂縣城的故城,置河東縣。又在大業三年,廢蒲坂縣,并入河東。論縣之建置,河東縣是個新縣,然若論城之久遠,則可追溯到上古之時,舜曾以蒲坂為都。歷經數千年滄桑,變換的是人間蒼狗,不變的是大河濤濤。
歷史的風霜在其城墻上,留下了斑駁的痕跡,護城河深邃寬闊,秋季的陽光下,波光粼粼。
數萬的李淵部兵馬,此際正屯於城東,各色彩旗招展,鼓角連營。
復於黃河對岸,又有其將王長諧、劉弘基、陳演壽、史大柰等所統之數千步騎,及不久前剛降從了李淵的義軍孫華部屯駐。
兩軍夾河而向,對河東縣城形成了夾擊之勢。
李淵親率之主力此部,與王長諧等率之對岸別部,屯駐在此,已經多時。
其間,城中守將屈突通嘗遣虎牙郎將桑顯和將兵數千人夜襲王長諧等營,但被孫華、史大柰以游騎自后援擊,敗了一仗。趁此獲勝,李淵督各部,猛攻河東縣城,攻之至今,卻猶未取。
就在河內的新鄉令等因縣內士民吵嚷出城,不知所措之際,李淵帳中,裴寂正向他進言。
“唐公,如不先將河東攻克,而就渡河入關,仆還是老話,一旦進戰不利,可便是進退兩難了啊!”連日計議,李淵漸已有被李世民等說服的跡象,裴寂心急如焚,於是又來私下進勸。
李淵摸了摸胡須,笑呵呵地請裴寂坐下,說道:“裴監,你勿急也。到底是先下河東,還是舍河東而徑入關中,這件事不還沒定下么?我也仍在斟酌之中。”
跟著李淵起事前,裴寂的任官是晉陽宮副監,因李淵以“裴監”尊稱他。
裴寂比李淵小七歲,今年四十五六歲,他是蒲州桑泉縣人,即后世山西之臨猗,其家系河東望族裴氏一族的“西眷裴房”,歷仕北朝之諸代,簪纓之名門也。
他和李淵年齡相仿,出身相仿,兩個人都是世胄右姓的出身,喜好近似,有共同話題,裴寂人長得也好看,疏眉目,偉姿容,再加上裴寂頗能察言觀色,遂在李淵被楊廣轉任為晉陽宮監,兩人成為了上下級的同事后,兩個人就交往日密,彼此的關系發展得非常得好。
李淵雖是“正監”,但“晉陽宮監”只是李淵的一個兼職,李淵當時還任著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的職務,是以晉陽宮的具體事務,都是裴寂在負責。裴寂投其所好,便時常陪李淵飲酒作樂,選晉陽宮的宮人侍寢李淵。二人到后來,處得簡直如似自家的親兄弟一般了。
也正是因他和李淵的關系非常好的緣故,李世民之前謀劃起事時,如前文所述,也還聽從劉文靜的建議,專門通過一個叫高斌廉的人,以賭錢為手段,送給裴寂了錢數百萬,請他代為說服李淵。就李淵起兵此事,裴寂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李淵起兵后,他又進獻李淵了五百個晉陽宮的宮女,并將晉陽宮所儲的九萬石糧草、五萬段雜彩、四十萬領甲胄也獻給了李淵,充作軍用。李淵起兵,自稱大將軍,就把裴寂任為了長史,賜爵聞喜縣公。——亦如前所述,長史是幕府諸吏之首吏,李淵對他的親厚由此可見。
親厚,還表現在李淵對他的稱呼上。
現下裴寂盡管已是李淵大將軍府的長史,可李淵依然是以“裴監”之此舊稱,尊稱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