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
這日,柴孝和領兵渡黃河,經溫縣、安昌,到至河內縣。
距他從洛口南來,已是過去了四五天時間。
先已有李密的使者,與李善道傳過李密的令旨。李善道在聞知柴孝和部入了河內縣境后,親引高曦、黃君漢、劉德威、柳燮、蕭繡等人,在蘇定方、薛萬均、薛萬徹等的護從下出迎。
城南十余里處,迎上了柴孝和及其所率之部。
李善道駐馬道邊,展目觀之,見冷風路上,中午淡淡的日光下,數千兵卒以長隊而行,前為數百騎兵,中為步卒大隊,后為輜重,軍旗招展,甲械頗精,察其行軍的隊伍,稱得上齊整。
一面“陜虢撫慰使、虢州刺史柴”的大旗,高舉中軍。
前后騎兵、步卒的行軍隊中,分有幾面“牛”、“吳”、“常”、“張”等字眼的將旗飄揚。
李密帳下的各營部曲太多了,來源復雜,就不說瓦崗系的諸部,便既有他的舊臣、有張須陀部的降將、有裴行儼部的降將,又有號稱百營之眾的各部義軍,這“牛”、“吳”、“常”、“張”是乃何人,因李密之前先到河內的令旨中沒說,李善道等卻暫也不知。
在道邊等未多時,柴孝和所領入河內的這支兵馬,在離李善道等還有兩三里地的地方,停下了行軍。很快,李善道等見有數騎從中軍的位置馳出,其之前后步騎各部也各有騎馳出,匯在一塊兒,在一騎領頭下,朝著李善道等所在處而來。李善道等知,這是柴孝和等來相見了。
李善道不擺架子,在柴孝和等馳近前,先從馬上下了來。
高曦等跟著他都下了馬。
對面諸騎馳到,呼喝勒馬之聲,此起彼伏,一匹匹高大的戰馬嘶鳴。領頭此騎率先下馬,其余諸騎亦紛紛下馬。眾人急忙上前,在領頭此人的帶領下,向著李善道俱行軍禮。
卻這領頭之人,正是柴孝和,他說道:“李公,多月未見,風采依然。”
“柴公,久別再見,不勝開懷!”李善道還禮說道。
他倆早前見過,但不久李善道就北上河北,打黎陽倉去了,兩下并不相熟。
李善道說著,目光落在了跟在柴孝和身后的這些人,其內多是隨從的親兵,而有四人站位居前。李善道心知,這四位當即是牛、吳、張、常了,一見到真人,卻四人俱皆認得。
牛是牛進達、吳是吳黑闥,這兩位是張須陀部的降將。張是張善相,許州襄城人,本為里長,后在李密略滎陽等地時,與郭孝恪前后腳地投從了李密。常是常何,李密帳下勇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