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道急報,其實報的是同一件事。
或言之,是同一場剛發生在洛口城附近的仗。
只不過,這場仗分成了前后兩個部分,故而急報也就成了兩道。
這場仗便是李密、王世充兩軍,於十月二十六日,亦即前天圍繞黑石、月城展開的一場激戰。
第一道軍報報的是:二十五日夜,王世充率部夜渡洛水,在黑石筑營,次日,留下了部分兵力守營,他率領精兵還至洛水北岸列陣。李密聞之,立刻引兵渡洛逆戰。
黑石是個關,也是個渡口,其得名來自邊上的一座山。此山,因多黑色巖石而名黑石山。山之海拔不高,后世計長單位,不到兩百米,然山勢陡立,“在鞏縣西南洛水東,與邙嶺夾岸相對如門,洛水出其中”,黑石關,或者說黑石渡,就在山邊的河岸上。
這里是洛水中段的一個主要渡口,位處在洛口城的南邊,離洛口城很近。
王世充等隋兵部忽然夜渡水,筑營在此,李密肯定不能坐視不顧,自然是要進戰。
則是說了,進戰沒有問題,但李密為何不攻黑石渡,而選擇了渡過洛水,進攻列陣在洛水北岸的王世充等精兵所部?要知,即便不通兵法者,亦當能知,敵在對岸,己軍渡河,此顯然是一非常冒險之舉動。李善道對黑石一帶的地勢,相當了解,卻能明白李密這么決策的原因。
無它緣故,主要就是因黑石渡此地,狹窄松軟,臨河又臨山,展不開進攻的陣型,易守難攻,不好進攻,是以與其吃力不討好地攻黑石渡,而冒著王世充在洛北的精兵趁此機會,再度渡河,攻其后陣、或側翼之危,不如仗著兵多,舍黑石渡不打,直接進攻洛北的王世充精兵部。
——事實上,李善道的這個“明白”,對固然是對的,但李密之所以這么選擇,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李密原本就在與柴孝和、房彥藻等計議,怎么才能引誘王世充進戰,王世充這一進戰,雖然其夜渡洛水、筑營黑石,出乎了他的意料,然也算是正合了他的意。
加上李密軍數十萬眾,遠比王世充等隋軍的兵馬多,故李密在進戰的方略上,便選擇了直接渡過洛水,攻擊在洛水北岸列陣的王世充等隋軍精兵部。
進戰方略上的選擇沒有錯。
可戰事一打開,底下的戰斗進展,又出乎了李密的意料。
一因李密軍在裴仁基降后,於野戰方面,相比從附之各部義軍的部曲來講,更能打的是本屬裴仁基、張須陀部的精銳騎兵,而王世充等隋軍則步卒多,尤其參與此戰的隋軍主力,王世充從江淮帶來的數萬江淮兵,更主要是以步卒為主,卻洛水北岸亦臨山,北為邙嶺、南為洛水,可供敵我交戰的場地委實不夠開闊,又頗多丘陵,不利於騎兵馳騁,利於步卒結陣進斗。
二因王世充等隋兵部早就已經做好了戰斗準備,挖掘了壕溝,設置了防御的工事。
三則因先期渡洛的翟讓等部,進戰不夠堅決,未有嚴遵李密之令,死戰向前。
由是李密督軍渡洛之后,盡管在渡河時,王世充親率的隋軍精兵部沒有對其軍發動進攻,而且進攻王世充等隋軍精兵陣的李密軍的部曲也人多勢眾,結果,還是被王世充部給擊敗了。
不但被擊敗了,還是一場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