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因此,關中的地界區域也為之縮小,其東界,西移到了潼關,而至若從潼關到函谷關這片本屬關中的區域則就被劃分到了關外,由此成為了河南的地盤。
卻在自然的偉力下,人是渺小的。潼關建成后,在很長的時期內,發揮了它代替函谷關的作用,然又是在雨水的沖刷下,潼關以南,后來又形成了一條路,北可以到禁溝,南連接原體。
若經此路而行,就如東漢末年的函谷關,入關中的人就又能把潼關也繞過去了。
怎么辦呢?只能再建個關卡,把這個漏洞給補上。遂於大業七年,楊廣令在在禁溝和潼河交匯處筑城建關,新設了一座關口,名“潼關南城”,將原來的潼關改叫“潼關北城”。
……
當前,對峙在潼關的李建成、劉文靜所督之王長諧等各部唐軍和屈突通所率的驍果隋軍,就分是屯在潼關南城,又喚為都尉南城,和潼關北城,又喚為都尉北城。
潼關北城,是舊潼關,處於一個近似廢棄的狀態。
所以,在這個潼關北城,之前沒有多少隋兵把守。鎮守潼關的隋將名叫劉綱,本是駐兵在潼關南城。屈突通率部往去潼關之時,最早是想與劉綱所部會師,但王長諧趕在屈突通部到前,先引兵襲斬了劉綱,將都尉南城給占據了,屈突通故此只能率部退保都尉北城。
也就是說,屈突通及其部現是處在一個被王長諧及其部擋在潼關外,進不了關中的狀態。
進不了關中,屈突通就只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唯有眼睜睜看著長安被李淵克取,而又在長安落入李淵手中后,他又能怎么辦?便只有要么還河東縣城,要么撤兵,東走前往洛陽。
還河東縣城,這肯定是不是個好的選項,就算還到河東縣城又能怎樣呢?一座孤城,困守而已。那亦即,又若是到了長安已下時,留給去屈突通的選項實際上就只一個了,便東走洛陽。
則又東走洛陽的話,他有什么路可選擇走呢?
又如上所述,北邊是崤山等山脈,南邊是黃河,僅余給他可大軍通行的道路,就只有東去,經秦函谷關、稠桑原、桃林與弘農縣之間、過澠池的這條路,他能夠走。
這也就是為何柴孝和所言之“他兩部或恐將是我等今番取陜、虢的最大變數”此話之來源。
或者再具體點說,最大的變數也還不是唐軍,主要是屈突通部。
有屈突通及其部夾在陜縣、桃林、弘農與潼關的唐軍間,縱是李建成、劉文靜等有意阻止李善道、柴孝和來取澠池、陜縣、桃林、弘農郡等地,李建成、劉文靜也鞭長莫及,顧不及。
……
帳中燭火通亮。
李善道、柴孝和、郭孝恪等與兩軍的一干重要將領,圍著沙盤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