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倏忽而過,天氣愈發寒冷。
北風呼嘯,草木凋零。
李善道、柴孝和兩部於十一月初這日,計攏兩萬余步騎,迎著寒風,到了黃河北岸。
蕭繡、王湛德等早把渡河的船只備好,搜尋到了大小船只數十艘,足夠部隊過河所用。
驅馬上到高地,眺看黃河兩岸,四下無有攔阻,風帶著河水的濕意,吹在臉上,刀子也似的疼。然望著那仲冬陽光下的寬闊河面,卻寧靜又壯麗,河水如一條金黃的巨龍,帶著低聲的轟鳴流淌。波光冷峻,兩岸枯樹蕭瑟,群鳥掠飛,蘆葦隨風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對岸的遼闊大地與天際相接,遙遙可見丘陵起伏,雜樹簇簇,再遠處是連綿的群山。
一派雄渾蒼茫的景象。
停靠在北岸邊上的船只在浪水中搖擺,鼓聲、號角聲起伏不斷,一隊隊的士兵們集合在各自營頭的營將旗下,人聲、馬嘶混合一處,緊張地做著渡河前的準備。
忽然有詩興泛起,李善道揚鞭指向對岸,吟道:“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恰諸君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各營營將相繼遣吏來稟:“渡河之備已畢,隨時可以渡河,請將軍令下。”
“渡河吧!”李善道越過大河,遠望對岸,言簡意賅地令道。
凜冽的風中,軍令傳到各營。
依照預先定下的渡河次序,各營將士排以整齊的隊伍,開始有序登船。
船帆升起,緩緩駛向對岸。第一批渡河的船只破浪前行,漸行漸遠,河風獵獵,旗幟高揚,陽光灑在甲板上,河面上映照出將士們的堅定身影,空氣中凈是繁忙而又肅穆的氣氛。
……
肅穆的氣氛,同樣出現在李密的議事帳中。
幾與李善道部開始渡河的同一時間,洛口城外李密營的大議事帳里,其帳下的文武群臣云集。
李密高坐主位。
左手邊,是翟讓、孟讓、裴仁基、郝孝德等等一干各大部的主將,與他們各大部的重要將領。
右手邊,是房彥藻、鄭颋、祖君彥等一干李密幕府的重吏和王伯當、田茂廣、張仁則等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