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武、或文,數十人相對而坐。
“黑石之戰,我軍大勝。王世充等部隋兵傷亡頗重。當此之際,我軍宜當再接再厲,再做進戰,爭取一舉將彼輩殲滅!我已去書王世充,邀他再戰。他今日給我回了書,接受了我的搦戰。已經定下,十日后,石子河,我軍與他一決生死!今召公等來,便是為計議此戰!”
李密開場明義,顧盼著諸將,道出了今日盡將他們召來的用意。
其實不用他說,翟讓等也都已經知道李密今天為何召他們來了。畢竟,李密去書王世充挑戰此事,他們都是知道的;今天王世充回了書信與李密,接受了會戰這件事,他們也都已知。
打仗,有兩個形式。
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宣而戰”,就是偷襲此類,比如上次的黑石之戰,王世充就是偷襲。
一種,即是這回這樣,雙方的主將通過書信,選下地點,定下雙方兩軍會戰的日子,到時打上一場。那卻是說了,兵法云,“掩其不備”,則既然“掩其不備”,為何還有這種方式的戰斗?原因也很簡單。有時候,雙方的兵力各自都太多,只通過“偷襲”也好、“突襲”也好,即便打贏了,也是很難將敵人完全消滅掉的,那怎么才能把敵人完全消滅掉?或者說,使敵人失去戰斗力?最好的辦法,自就是雙方約好地點、時間,全軍出動,明刀明槍地干上一仗。
李密為首的“魏軍”和王世充為首的“隋軍”,現在就是后者的這種狀況。
兩邊各自的部隊都很多,李密部號稱數十萬眾,去掉老弱等等,能戰之精卒最少十幾萬,王世充等部也有十余萬眾,——特別是在王世充已經偷襲過一次,結果沒有成功的這個背景下,那再接下來,兩邊的仗還能怎么打?唯有就是約下時間、地點,堂堂正正的會戰一場罷了。
當然,話再說回來。
敵我雙方約以時間、地點,進行會戰,當然也不是無條件的,亦絕非是一方提出,另一方就會同意。兩邊都會同意的這種情形,只會出現在雙方都是急於需要“決戰”的此一前提條件下。當前,李密、王世充兩部所面臨的情況,又正好都是符合了這一個前提條件。
李密,是急著打掉王世充等隋軍援兵,然后他好繼續攻打洛陽城。
王世充,是限於軍糧不足,十余萬援兵現集駐於洛陽城外,只一天,就需要多少的糧秣?興洛倉現在李密手中,洛陽城外的回洛倉現也被李密部燒得差不多了,洛陽城里供應不起這么多援兵所需要的糧秣。——王世充等部自帶的是有些糧秣,可不多,支撐不了他們用太久。
所以,李密的挑戰書一送過去,王世充盡管是新才敗了一場,可商議過后,也還就同意了。
這些,且也不必多說。
只說就這場會戰是時間和地點,關於會戰的時間選擇還好說些,關於會戰地點的選擇,雙方倒是有來有往,甚是做了好幾個來回的爭議。兩邊都想選一個對己軍有利的場地。
但爭來爭去,最終依然是定在了再之前龐玉、霍世舉、劉長恭等隋聯兵與李密部會戰的石子河這個地方。之所以選定此處,一則此處在黑石與興洛倉之間,離王世充等部和李密部的遠近差不多;二則此處盡管是條河,河岸上的地形開闊,便於雙方投入主力,進行決戰。
會戰的日期、地點都已經在今天,通過王世充的回書,得到了最終的確定。
由是便乃有了李密今日的盡召諸將,計議此戰之此舉為。
翟讓仍是穿著一身大紅袍,大馬金刀地坐在馬扎上,聽完李密的話,先是扭臉看了下坐在他下手的孟讓、裴仁基、郝孝德等人,繼又看了下坐在對面的房彥藻、鄭颋、祖君彥等人,隨后臉轉向李密,摸著胡須,笑道:“蒲山公,這場會戰怎么打,你想必已有定計,就請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