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薛萬徹評價李善道用兵能力的話,他現是確信無疑了;再一方面,李善道這般干凈利索的,就殲滅了張青特部萬余人,卻還是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但話再從另一方面說,可不也正是因為李善道有此用兵之能,以及其麾下精銳如此能戰,他去年的河間之敗,也就情有可原了么?薛世雄亦說不清楚他現在到底是佩服、失落,復雜的情緒讓他一言難盡。
他整了整心神,回答李善道,說道:“司馬說的是,竇建德接下來,應該很快就會將王伏寶調回樂壽了。調回樂壽之后,料之竇建德再接下來,不外乎兩個選擇。立即馳援渤海郡,是一個選擇;兵向弓高,或阜城,脅我軍之側翼,以迫使我軍不敢貿然兵入渤海,是一個選擇。
“針對其可能會有的這兩個選擇,老夫以為,可以兩策應對之。”
弓高,屬平原郡;阜城,屬信都郡。
這兩個縣,弓高縣在胡蘇縣的西北方位,其縣城距胡蘇縣城不到百里;阜城縣在胡蘇縣的西邊,其縣城距離胡蘇縣城稍遠,百里上下。同時,這兩個縣都與樂壽接壤,弓高在樂壽的東南位置,阜城在樂壽的南邊,兩縣縣城距樂壽縣城之遠近,與距胡蘇縣城之遠近相仿。
薛世雄“兵向弓高,或阜城,是竇建德之一個選擇”的此判,與李善道的判斷相同。
李善道說道:“薛公料之甚是。我也以為,竇建德再底下來,無非就是這兩個選擇了。并且很有可能,他不是兩選一,而或許會是這兩個選擇皆用。一路兵馬援渤海郡,一路兵馬進駐弓高或者阜城。雙管齊下,以保渤海之不失。……薛公,敢問公的兩個對策是甚么?”
薛世雄撫摸胡須,說道:“老夫的這兩個對策,首先卻是得看明公,下步是何打算。”
“此話怎講?”
薛世雄說道:“王伏寶一被調回樂壽,魏刀兒之危即解,則我軍此戰的目的就算達成。明公若無意再戰,則老夫的對應之策便是攻下東光,以精兵屯駐胡蘇、東光,以應南皮,此其一;還取安德,使大將坐鎮,盡得平原郡為明公所有,此其二;授任王薄為滄州總管,令其攻占厭次、蒲臺等河南諸縣,西連平原,北響應南皮,此其三。然后,明公引主力,還貴鄉可也。”
如前所述,胡蘇、東光兩縣再往北,就是渤海郡的南皮縣界。安德,是平原郡的郡治。至於厭次、蒲臺等縣,是渤海郡最南邊的縣,位處在黃河的南岸。
薛世雄的這一個應對之策,很明顯了,簡言之,就是一句話。
鞏固戰果,之后撤軍,不與竇建德在這個時候進行決戰。
李善道未置可否,問道:“薛公,你的第二策,我敢問之,又是何策?”
“明公若是不欲這就撤軍,而欲再接再厲,爭取一舉殲滅竇建德部,老夫便有第二策。第二策是,東光、安德等縣都先不取,抓住當下王伏寶尚未被調回到樂壽的戰機,立即西渡永濟渠,奪取弓高,隨后視情況,或南取阜城,或北取長蘆,乃至兵鋒震動樂壽亦無不可……”
薛世雄的第二策說到這里,帳幕掀開,王宣德急匆匆地進了來。
“報,郎君,長史轉遞的陜縣急報。”
薛世雄停下話頭,李善道接住魏征轉遞的這道急報,打將開來,看不多行,神色微變。
帳中諸人,都目注在他的臉上,察覺到了他神情的異樣,彼此相顧。
于志寧問道:“明公,可是秦將軍的軍報?陜縣有何變故?”
“劉文靜統兵三萬出潼關,進向陜縣。”李善道頓了下,看了一看秦敬嗣這道急報上的落款日期,補充說道,“這是五天前的事。而下其部大概已過稠桑原,至陜縣,也許已經交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