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人聞言,皆是為之色變。
于志寧大驚說道:“明公,此必是劉文靜偵知明公不在貴鄉,現正出戰在外,故而趁機攻向陜、虢!若果如軍報所言,他率了三萬之眾,秦、王將軍等處,只怕壓力很大。”
趙君德說道:“郎君,咱現精兵在外,陜、虢如果遇危,可是救援不及啊!”
“薛公,你怎么看?”李善道放下軍報,忖思了稍頃,問薛世雄,說道。
薛世雄的第二策不再提了,他斟酌了會兒,說道:“司馬、趙將軍所憂甚是。劉文靜於此際提三萬兵,攻陜、虢,當應是他已聞明公出戰在外,不在貴鄉之故。陜、虢孤懸在外,明公如身在貴鄉,尚可就近指揮、調兵往援;今明公遠在平原,我軍精銳多集於此,陜、虢設有萬一,救之確乎不能及也。……為保陜、虢計,當下之策,恐是唯有盡快撤兵還師一途了。”
“蕭公、沐陽,你們怎么說?”
蕭裕向來謙遜,不爭搶發表自己的意見。
高曦見他不說話,便沉吟著說道:“明公,末將愚見,不必急於撤兵。”
“哦?此話怎講?”
高曦說道:“一則,陜、虢有秦將軍、王將軍等駐守,駐兵合計萬余,地勢險要,并且還有駐在澠池的黃公,足為后援,劉文靜雖率兵馬三萬,料陜、虢守之還是有余;二則,退一步說,就算陜、虢出現了危急的情況,等我軍退回貴鄉,再調兵往援,恐怕也是來不及。
“三則,此攻平原、渤海之戰,順利的程度誠是出乎了意料,當前戰局的形勢甚有利於我軍,如果就此撤退,未免可惜,不如尋機進一步擴大戰果;四則,末將愚見,甚至說,即使陜、虢丟了,但只要平原、渤海兩郡,我軍可以得之,這也是值得的!故末將以為,不必急撤。”
實際上,這就是一個陜、虢重要,還是打竇建德更加重要的選擇問題。
薛世雄因為知道此戰的目的,是為解魏刀兒之危,而魏刀兒之危現下已解,所以他提出了撤兵回師之此較為保守的應對。但高曦,明顯與他想法不同,比之陜、虢的得失,他認為抓住眼前有利於李善道軍的形勢,進一步的擴大在這場與竇建德的交鋒中的戰果,更為要緊。
李善道再問蕭裕等人:“公等都是何意見?”
蕭裕這才回答,說道:“沐陽所議,末將以為明公不妨可以考慮一下。劉文靜雖提三萬之眾,但在秦、王兩位將軍占據地利,并有黃公足以迅速支援的情況下,陜、虢估計他也難以取下,而當下與竇建德的戰局,大有利於我軍,如就此撤退,末將亦以為,不免可惜。”
某種程度來說,高曦、蕭裕的意見不為錯。
大部分人來做選擇的話,可能都會認為陜、虢之地的得失,不如將河北盡數得之重要。畢竟,陜、虢是突出在外的一塊“飛地”,如何能與盡快消滅竇建德,將河北全境占下重要呢?
可是,李善道不是“大部分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