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承道拍著案幾,唾沫四濺,大聲說道:“李景如若識趣,留他性命一條!他若不識趣,要為昏主盡忠,大王,臣敢請領兵一部往討,為大王取了他腦袋便是!”
卻這盧承道毫無用兵之能,此話純粹表表忠心。
李善道笑道:“李景降與不降,皆無關大局。他如果真不肯降,討伐之事,到時再議。”
魏征分析的不錯,李景可能不會投降,但高開道應該是會降從,則到彼時,一個李景,數千部曲,甚至不需要調兵前往,只需擇一將,督羅藝、高開道往討,便即可以。
這不是個很大的問題。
魏征點了點頭,說道:“明公所言甚是,李景降也好,不降也好,確乎皆無關大局。比起李景,當前最要緊的事,還是加緊安定河間等郡民心、收編竇建德等部兵馬,以籌劃下步進戰。”沉吟了稍頃,接著說道,“明公,民心、收編兩事,旬月可畢。天氣漸亦轉暖。有關下步進戰,臣愚以為,是否也已可提上日程?要不要先運糧械等后勤輜重,至上谷、博陵?”
“下步進戰”,就是李善道和魏征等已議定的“下一步的戰略計劃”。
這個計劃,是李善道提出,魏征等討論后,俱皆贊成。
則計劃為何?
一句話概括之:安定了河間等郡、收編完竇建德等部兵馬后,就自上谷等郡西取河東!
河北已經盡得了,底下擺在李善道面前,可供他進一步發展實力的方向,無非東渡黃河,攻略山東,或便是西逾太行,進取河東。兩個方向,李善道自是優先選擇河東。——東、西之外,還有個南,南是洛陽,此個方向,李善道現當然不會去選。
他的考慮出於兩點。
山東的地界比河東大,也富饒,民口也多,但山東各郡目前的形勢是散沙一盤,孟海公、徐圓朗等等,名義上從附李密,實則仍是各自割據,只要等李密一敗亡,他們必然就會陷入群蛇無首之局,乃至會自相攻戰,對李善道形不成威脅,什么時候收拾都行,這是第一。
長安、關中的情報絡繹不斷,李淵在關中已是逐漸站穩了腳跟,他才是李善道最強的敵人,因而須得趁他在關中還不是非常穩固的時候,最好是爭取能把河東先打下來,這是第二。
綜合兩點,選擇了下一步的戰略方向定為河東。
李善道只要兵越太行,李淵勢會調兵往援,極有可能,他所遣之援的主將會是李世民,可以預見得到,這肯定會是李善道從起兵以今,到眼下為止,最將難打的一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