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說道:“大王,虞鄉是從汾陽、龍門往援蒲坂的必經之地。既然王總管已為大王招得虞鄉群盜,臣竊以為,王將軍若能聯其眾,再配合我軍精銳,扼以虞鄉南部之山,‘以逸待勞,等姜寶誼、李仲文兩部到時,給以迎頭痛擊,將其攔截’此策,似也倒非是不能一用。”
王須達看了眼屈突通,沒再說話了。
李善道微微頷首,沉吟說道:“三郎言之有理,姜寶誼、李仲文部曲萬余,確實不可輕覷,但君廓之策,如屈突公所言,亦不是不能一試。”
黃君漢傾向贊同王須達的意見,擔憂地說道:“大王,如能截擊住姜寶誼、李仲文兩部,固是最好,可萬一沒能阻住他兩部呢?獨孤懷恩部近兩萬眾,我軍能用之兵力,合以王總管、季將軍和臣等所部,總計也才四萬余。臣恐短時內,或是難以將獨孤懷恩部迅速殲滅。如果不能將其迅速殲滅,而姜、李聯軍又突破我軍阻截援到,這場仗,就不好打了啊!”
——“王總管”是王須達,“季將軍”是季伯常。出戰前就已決定,王須達、季伯常、黃君漢三部從行征戰,河內的守御由李育德負責。
“黃公,你是什么意思?”
黃君漢說道:“臣愚見,與其只以少部兵力,阻擊姜、李,何不調集重兵,先不以獨孤懷恩部為主,而全力將姜、李兩部殲滅?轉回頭來,再攻獨孤懷恩部。”
王君廓的建議是打阻擊戰,一邊主力進攻獨孤懷恩部,一邊用部分兵力攔截姜寶誼、李仲文部。黃君漢的建議,很明顯了,是以打援為主,先消滅姜寶誼、李仲文,再消滅獨孤懷恩部。
兩個建議的出發點不同,各有可取之處。
王君廓瞧了眼黃君漢,他知黃君漢是誰,也知黃君漢現在李善道軍中的超然地位,可他并沒有因此就放棄自己的主張,摸著胡須,說道:“大王,臣以為,黃公此策,確實謹慎,然卻不知黃公有無慮到一點?便是姜寶誼、李仲文部萬余眾之多,我軍即便全力進攻,怕也不好一舉將之殲滅。若戰事拖延,陷入對峙,孤獨懷恩豈會不往相助?至其時,我軍就將陷入腹背受敵之局!故臣以為,對姜寶誼、李仲文部,還是以阻擊為主是宜!”
黃君漢說道:“蒲坂城中,有堯君素仍在堅守。即使我軍不能很快地將姜寶誼、李仲文兩部消滅,有堯君素為威脅,料獨孤懷恩也肯定不敢傾力往援姜寶誼、李仲文。”
王君廓不以為然,反駁黃君漢,說道:“堯君素兵才數千,困守孤城至今,已好幾個月!他現是自守尚難,又如何會有膽子反攻獨孤懷恩部?俺若料之不差,如是真出現了獨孤懷恩援助姜寶誼、李仲文的局面,堯君素最有可能做的事,不是為我軍牽制獨孤懷恩,而必是會坐觀我軍與姜寶誼、李仲文、獨孤懷恩部鏖戰,以取漁翁之利,使他能夠保全蒲坂。是以,一旦我軍與姜寶誼、李仲文兩部陷入僵持,獨孤懷恩部的援兵定然是能夠很快到達!”
兩種意見,爭執不休。
李善道耐心地聽他們雙方,把各自的觀點都闡述明白,舉起手來,示意他們安靜,自撫短髭,琢磨了一會兒,改問還沒有發言的高延霸、高曦、蕭裕等,說道:“公等何見?”
蕭裕抬眼看了看高延霸、高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