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淵的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以今,其族為關隴著姓已近百年。李虎共有八個兒子,別的分支不說,只他們這一支,繁衍到現在,也已是人丁興旺。李淵起兵以后,除了以他的兩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為左膀右臂,還倚重了族中諸多的兄弟子侄,其內尤以他的兩個堂弟、兩個侄子最得其用。兩個堂弟分別是李神通和李孝基,兩個侄子分別是李孝恭和李道宗。
軍報中所報之的這位“永安公”,即李孝基。
李孝基的父親李璋,是李虎的第四子。李淵的父親李昞,是李虎的第三子。李璋死的早,北周末期,他與北周宗室宇文招密謀除掉時已為北周權臣的楊堅,事敗被殺,留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李韶,一個便是李孝基。——李韶是李道宗的父親。
李道宗年齡還小,今年才十六七歲,盡管已展露頭角,很得與他接近是同齡人的李世民的喜愛,現在李世民帳下聽用,但尚未有得領方面之任的機會。李孝基年紀大得多,三十來歲了,李淵於太原起兵時,他就得到了重用,在霍邑和入關中后的諸戰中立下過功勞。
原本以為李淵的新遣援兵,可能是會用劉文靜為將。
沒有想到,卻是主將任了李孝基。
李善道拈著軍報,看了幾遍,問蘇定方遣來稟報的這個軍吏:“李孝基以外,唐將還有誰?”
這軍吏答道:“見有‘晉昌郡公’之旗。”
情報的重要性,這就顯現出來了。
長期的打探之下,李淵手底下的要人,李善道早清清楚楚。
“晉昌郡公”何人?李善道亦知,乃是唐儉。
唐儉也是從李淵起兵的元勛了。其父唐鑒,與李淵友善,曾同掌禁衛。李、唐兩家是為世交。因是唐儉與李世民的關系很好。李淵為太原留守時,唐儉跟在太原,經常與李世民同游,與李世民志向相同,曾多次與李世民私議起兵大計,有建策之功。
李淵起兵,自稱大將軍,開府建牙后,他被授任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隨之,李世民出任渭北道行軍元帥,先入關中,略渭北之地,他便隨軍參贊,運籌帷幄,改任渭北道元帥司馬;再之后,打入關中,得了長安,李淵為丞相后,他又被任為相國府記室,封晉昌郡公。
唐儉其人,爽直豪邁,不循規矩,本身具有才干,又隨李世民經略渭北,擊破過胡賊劉鷂子部,并去年底時,李世民打薛舉此戰,他亦有從在軍中,軍事經驗上也得以了鍛煉。
故而,李淵這次用他做了李孝基的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