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絳與文城這三個郡,位處在河東地界的西南角。
再次,從關中進入河東的重要渡口,如蒲坂渡、龍門渡,都在這一帶,占住了此地,同時就又能保證關中與河東的通道不會斷絕,糧食也好、兵源也好,都能從關中進入河東。
又再次,此地臨汾水,向北即是臨汾谷地,沿著汾水,一路可達西河郡、太原郡,進兵方便。
——整個河東地界,也就是后世山西的地理特征,簡而言之,可概括為“兩山夾一川,表里山河,盆地串珠”。“兩山”,其東為太行山脈,西為呂梁山脈,兩座山脈各長千余里、八百余里,對峙地將山西包在其中;“一川”,兩山間是汾水,兩山夾川,西、南為黃河,是為表里山河。“盆地串珠”,中部自北而南,是大同、忻定、太原、臨汾、運城五個盆地,分布在汾水流域。又具體到這五個盆地,在當下的對應位置,運城盆地即河東郡;臨汾盆地即臨汾郡;太原盆地即太原郡;忻定盆地即樓煩郡東部和雁門郡;大同盆地即馬邑郡。
綜合此四點,只要此地在手,唐軍就能在河東站穩腳跟,進可攻,退可守,局勢不利的時候,便堅壁固守,待局勢好轉,或戰機出現,即可長驅直入,收復北邊的諸郡失地。
畢竟唐援可能會采取“主力渡定胡、偏師渡龍門”的援河東之策略,現在還是李善道等的猜測之言,李孝基、唐儉到底會不會采用這個策略,目前尚不能確定。則柏壁城的地理位置既這般重要,為避免出現萬一,完妥起見,當前對漢軍來說,確實是最好得先把之攻下。
屈突通、竇建德俱是用兵的行家,聽罷李善道的話,皆以為然。
竇建德應聲說道:“大王明見,柏壁城誠為咽喉要地。臣愿領本部兵,為大王奪取。”
“此城雖要,一城之地,何須竇公親往攻打?”李善道琢磨了下,目光在帳中諸將的臉上一一掠過,看向了王伏寶、薛萬徹,令道,“伏寶、萬徹聽令,引你兩人部曲,明日離營,往攻柏壁。我會令黃上柱國分兵,協同你兩部。不惜代價,務要將柏壁攻克。”
王伏寶、薛萬徹躬身應令。
“雅賢、君羨,分領你兩人所部,亦明日離營,南取芮城、河北兩縣。”
高雅賢、李君羨忙出列,也躬身應令。
“傳令王須達、王君廓,攻下汾陰、桑泉兩縣,占據龍門之汾水對岸的要地渡口。姜寶誼、李仲文若渡河來戰,便迎戰之;若其兩人守城不出,不需理會。”
帳下自有傳令軍吏將此令立即傳出。
“傳令黃公,分兵一部,協助伏寶、萬徹攻取柏壁;正平守兵若出,便殲滅之,若不出,打下柏壁后,盡速取下曲沃等縣,之后全力攻打正平。”
正平,如前所述,是絳郡的郡治。前時給黃君漢下達了先掃清正平外圍曲沃等縣的命令,黃君漢部已攻下了翼城、稷山,但曲沃、太平還沒打下。
亦有傳令軍吏將此令送出,傳達往黃君漢部。
“多遣斥候,密切打探李孝基、唐儉部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