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綸被李淵派去了巴蜀,柴紹現從屬在李世民軍中,竇誕被李淵遣到太原,輔佐李元吉,趙慈景則隨著李孝基來援河東,現在李孝基軍中,此際亦在帳中就座,——最俊美之人就是他。
王長諧對晉陽城防的判斷,和李孝基、唐儉等的看法不謀而合。
晉陽是李淵的根基重地,城池堅固,兵多糧足,且是李淵的兒子李元吉、女婿竇誕等為守將,常理推測之,劉武周縱使不分兵,集中力量攻城,也難在短期內破城,何況劉武周現還分兵三路,其帳下猛將尉遲敬德、尋相、黃子英等都被他派出在外,這城他就更不好攻了。
李孝基於是不再多問,轉向唐儉,說道:“唐公,大王令旨,就勞唐公宣喻吧。”
李淵入長安后,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立代王楊侑為帝,以楊侑的名義,給了他“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的授權、封拜。
李孝基所謂之“大王”,說的就是“唐王”這個王。
唐儉應了聲,取出李淵令旨,等王長諧等拜倒在地,朗聲宣讀:“唐王令旨,授李元吉太原道行軍大元帥,節制各路兵馬,以李孝基為行軍總管,馳援太原。兵到之日,偏師渡龍門,合姜寶誼、李仲文部,據柏壁,阻李善道部北上;主力渡定胡,解晉陽圍,王長諧等部從之。”
王長諧和跟著王長諧來謁見李孝基的其軍中諸將傾耳聽了,齊聲應諾。
唐儉宣讀完令旨,李孝基目光掃過帳中諸將,語氣堅定:“此用兵進戰之策,是大王與裴、劉諸公反復籌謀而定。較之李善道,劉武周粗莽少謀,我軍與齊公內外合力,仗晉陽堅城,不難將其先滅;消滅掉劉武周后,卷而南下,李善道亦不足敗也。諸將務必謹遵號令,協同作戰,勿失戰機。晉陽之圍,務必速解,以安民心,固我根基。各部需依令而行,不得有誤。”
王長諧等將肅然領命。
當日,李孝基便與王長諧等商議兩路兵出的實行辦法。
軍情如火,商議得很快,當晚就做出了決定。
次日,全軍開拔北上。
到了龍門,由李孝基的部將宇文歆引兵兩千,先渡河入河東地界,與姜寶誼、李仲文兩部會合,進據柏壁;其余和王長諧等部合兵后的主力,繼續北行,往數百里外的定胡渡口進發。
行軍兩日,將到定胡渡口,一道急報從晉陽呈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