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會、趙文恪都原是駐在太原、聽從李淵調遣的諸部軍府府兵中的司馬。
從李淵起兵后,各得了李淵的任用。
劉政會前為李淵大將軍府的戶曹從事,現是李淵大丞相府的曹掾。李元吉在晉陽搞得很不像話,成天游獵,縱容部曲劫掠百姓,李淵其實也不太放心他,故新近才遣了劉政會去幫李元吉。至於趙文恪,則是奉李淵之令,到太原協助李元吉,想辦法讓突厥同意在邊塞買賣馬匹來裝備軍隊的,亦是在李善道、劉武周合攻河東前,剛到太原不久。
他兩個人,雖都是府兵司馬出身,在李淵這個軍政集團中,也各有資歷,然確如王長諧所憂,他倆對晉陽目前的防務欠缺熟悉,面對劉武周的圍攻,恐難妥善應對。
難以應對只是個小問題。
唐儉說道:“齊公一離開,晉陽的士氣、民心都將惶恐。劉、趙二君,別說不熟悉防務,就算熟悉,也難穩住軍心。”他撫須片刻,與李孝基說道,“李公,晉陽只怕是救不得了。我軍……,是不是應考慮改變援河東之策,轉向‘暫棄晉陽,先殲漢軍’?”
李孝基說道:“先殲漢軍?”
“我軍現離定胡渡口,尚有一兩日的路程,過了定胡,再到晉陽,還有三四百里地,便是疾行,又還需兩三日。又再即是到了晉陽城外,城內軍心不穩,劉武周兵臨城下,內外交困,我軍恐是也救不下晉陽。因仆愚見,與其徒勞無功,不若暫棄晉陽,急還龍門渡口,先改殲漢軍,奪回河東郡等要地,這樣,最起碼,我軍猶能在河東穩住腳跟,再圖克復晉陽不遲。”
李孝基也非智將,決斷艱難,沉吟了好一會兒,說道:“可是漢軍善戰,我軍能將之殲滅么?”
“李公,退一步說,再又即便是難以殲滅漢軍,龍門渡、柏壁城等要地只要在我軍手中,也足能擋住漢軍北上,使其不能與劉武周合兵,勢更難制,并使我軍在河東得有立足之地,可保我軍后援能得入河東,為我軍爭取喘息之機。隨之,待后續援軍抵達,可以再圖反攻。”
李孝基說道:“可先救晉陽,再圖漢軍,此是大王所定之策。”
唐儉還想再勸,帳末一人忽朗聲說道:“唐公所言,仆以為不可!”
帳中的眾人矚目。
說話此人年近五旬,身高七尺有余,面容剛毅,目若朗星,姿貌瑰偉,一部黑濃的胡須飄然胸前,正是臨此次出兵援晉陽前,受李世民推薦,被從李世民於隴西前線的麾下調來到李孝基軍中的李靖。因為他的職務不高,本只是李世民幕府的親衛,——即“三衛”之一的親衛,擔侍衛之責,於從軍出征前方被擢為李孝基行軍元帥府的謀佐,故在帳中的位次最為靠后。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