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城系由宇文愷、高颎主持設計。
名所為取為“大興”,是因楊堅在北周時,曾被封為大興郡公。
整個城市的布置,遵循《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的禮制,采用中軸對稱、棋盤式的布局,全城呈規則長方形,東西近二十里,南北十七八里,周長七十余里,面積為漢長安城的兩倍多,由皇帝居所的宮城、官署區的皇城、居民區的外郭城三部分組成。
宮城在最北正中,南為皇城,宮城、皇城間隔著一條東西向的街,有門相通。
皇城、宮城外之東、西、南,是外郭城。
外郭城內街巷整齊劃一,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形成一百零八個里坊。而所有的街道中,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是中軸,兩側對稱分布。朱雀大街東側的各坊,統稱為大興縣,西側的各坊,統稱為長安縣。——亦即大興城的外郭城,其實是由兩個縣組成。
兩縣各有一個集市,分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向。東邊的市稱為“都會”,西側的稱為“利人”。
外郭城的城墻高大,為夯土版筑,最寬處達十二米,高亦十余米。繞城為寬九米、深四米的城壕。城北是大興苑,為皇帝的游獵區;東、西、南三面各開三處城門。
城西的三座城門,由北而南,各是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
金光門、開遠門比較靠北。
開遠門最北邊,由此門進入的話,經過幾個外郭城的里坊,可以到達宮城與皇城相接處的西面,——卻這開遠門,在原本時空,隋入唐后,唐曾在此門外立過一個鼎鼎大名於后世的石碑,便即“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之此碑,碑文內容為虞世南所書,乃去絲綢之路的商賈旅人和前往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軍隊都需要經過這里,故置此碑。當然,現下尚無此碑。
從金光門入城的話,亦是穿過外郭城的里坊,并經過南面的利人市,可到達皇城的南邊正面。
打著“秦國公”旗幟的這隊騎士,所簇擁之人,正是李淵的次子,虛歲剛剛二十的李世民。
李世民眉宇間透著英氣,未有著甲,穿著利索的袍服,腰間懸劍,馬上放置著弓箭、箭囊,端坐馬背之上,神情從容不迫。隨行騎士個個鎧甲鮮明,隊列整齊,彰顯出訓練有素的風采。
一行人自金光門而入。
守門的唐卒早得到了提前的通知,已驅散了百姓,挺身持矛,列隊恭候。李世民不以身份自傲,雖然沒有下馬,但點頭回禮。穿過城門,用后世的計長單位,進城便是寬達百米的金光門大街。道旁槐樹的新葉在風中沙沙作響,前導騎士揚起手中的旗幟,引領著隊伍緩緩前行。
盡管是戰亂年間,大興城畢竟是隋室的都城,民口眾多,開皇年間已有五六十萬口,而且李淵得此城,并未經過激戰,去年十月圍城,十一月初九發起總攻,一戰就得了此城,又入城后,他“與民約法十二條,悉除隋苛禁”,除殺隋右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骨儀等,其余一無所問,對城內的破壞不大,故金光門大街上,來往的漢胡百姓甚多,熙熙攘攘。
見得這隊騎兵入城,街上的百姓們紛紛讓開,或駐足觀望,目光中流露出敬畏與好奇。
行過一個里坊,前方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利人市”三字。這里便是城西的市集利人市了。
利人市南北長千余米,東西寬近千米,內設有二百二十行商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