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馬過市門口時,往里張望了眼。見得市內固比不上太平時節的熱鬧,然亦商販云集,人群摩肩接踵,不僅有漢人的商販,還有西域胡商,操著各色語言,叫賣聲音喧囂。
他暗自思忖,戰亂未平,但因李淵寬政,至少大興城的民生已顯復蘇之象,這倒是好事。
卻正思量間,街角忽然傳來騷動,幾個索頭挾弓的突厥騎兵簇擁著一輛氈車駛過,車輪碾過牛糞、駱駝糞,揚起陣陣塵霧。車簾被風掀開一角,露出里面坐著的漢人女子,頭戴羃?,面紗下隱約可見高髻,卻也不知是何身份,不知是被這幾個突厥騎兵搶來的?抑或怎么樣?
突厥騎兵神情倨傲,驅車疾馳,引得路人側目。
李世民眉頭微皺,前時聽說突厥遣了使者來謁李淵,未料竟如此張揚。
他忍住了沖動,沒有去過問這幾個突厥騎兵,暗將此事記了下來,目前還不能與突厥人翻臉,只能權且忍耐,然泱泱大國,豈能任由索虜囂張?且等掃平天下,再與突厥計較。
過了利人市,再過南邊的普寧坊等幾個里坊,即至金光門大街與朱雀大街的相匯處。——普寧坊中,入唐后建了一個寺廟,名為弘福寺,即原本時空玄奘取經回來后的譯經之地。
朱雀大街正對著的,便是皇城的正門朱雀門。整個大興城的南北中軸線,以朱雀大街為主干,南起外郭城南門明德門,北至皇城南門朱雀門,最北到宮城南門承天門。
卻這朱雀大街又稱天門街,簡稱天街,街面更為寬闊,車馬行人絡繹不絕。
轉上朱雀大街,行至皇城的朱雀門下,自有騎士通報,不多時,城門緩緩開啟,李世民率隊魚貫而入。把守朱雀門的唐將,是李淵的親信,跟著李淵起兵的老人,李世民跟他很熟。這將親自迎接。李世民親熱地握住他的手,寒暄了幾句,詢問宮中近況。
這將答道:“近來城中安穩,宮中也沒甚么異動,大丞相身體安康,敢稟郎君,一切尚好。”
皇城又稱“子城”,無居住功能,隋室的中央政府機構、皇家宗廟與祭祀建筑都在這里。
進到皇城,不再有市井喧囂,取而代之的是莊嚴肅穆的氛圍。皇城內的南北走向大街,與朱雀大街相連,但名字改稱顯陽門街。此街更寬,按后世計長單位,寬達一百五十多米,是皇城與宮城的核心軸線,兩側分布著如三省六部、鴻臚寺、太常寺等中央官署。各個機構的外墻高聳,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時時可見穿著各色官袍的官員沿著大小街道匆匆而過。
有瞧見李世民的,趕忙上前見禮。
李世民在進到皇城后,就下了馬,凡來見禮的官員,他都微笑回應,相熟的,多說兩句,不熟或者不認識的,也不冷落。沿著街道繼續前行,穿過皇城,再前就是宮城南邊的顯陽門了。
顯陽門最初叫廣陽門,后改名昭陽門,又改名為顯陽門。
此門是宮城的正門,巍峨壯觀,門前是一個巨大的廣場,鋪著整齊的青石板,四周立有雄壯的石獅。這片廣場是用來舉行外朝大典之處。顯陽門上有高大的樓觀,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門楣上“顯陽門”三字氣勢磅礴。李世民略作仰望,年輕的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此門豈止是宮城的入口,更是權力的象征,是他施展抱負的舞臺。顯陽門外廣場上的青石板,很多是從漢長安城宮中移來的,歷經風雨,每一步踏在其上,都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責任的沉重。過往的帝王將相也曾在此留下足跡,而與他未來的輝煌與挑戰,在此處交匯。
宮城又稱“大興宮”,按“前朝后寢”布局,分為外朝、內廷、東宮、掖庭四大區域。
外朝是處理政務的場所,核心區是大興殿,入進顯陽門,便是大興殿。元旦、冬至的大朝會、登基大典等重大典禮,皆在此殿舉行,殿宇深廣,可容納數千人。楊廣此前曾在此接見突厥的啟民可汗。大興殿兩側,分設“東朝堂”、“西朝堂”,系日常議政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