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入長平此策,不可用之;轉攻宇文歆、李靖,先穩固文城此策,亦不可用之。屈突公,你此三策,我意與你相同,仍攻霍邑,是為上策!”李善道決定說道。
霍邑地勢險要,不好打。
然也正因此,當下最好的選擇,便是趕在李世民所率的第二批唐援到前,爭取先將此地打下。
但“仍攻霍邑”,盡管的確是當下的上策,既然已經考慮到了李世民有可能會“圍魏救趙”,則文城郡,包括河東郡方面可能會面臨的風險,當然也不能不重視。
於是,李善道在作出決定后,又接連下了三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下給竇建德,他令道:“傳令竇公,無須理會宇文歆、李靖部,閉城不出,加強城防;李世民部唐援到后,如果當真主力往犯,不可浪戰,固守城池即可,等候援兵。”
第二道命令下給黃君漢、季伯常、郭孝恪,他令道:“傳令黃公等,繼續堅壁清野,收百姓入城,并亦加強龍門等地城防;李世民若攻昌寧,無我軍令,不可擅自出援。”
第三道命令下給秦敬嗣、蘇定方等,他令道:“傳令秦敬嗣、蘇定方,蒲坂渡口、風陵渡口是重中之重,給我守好了,決不可放唐軍一兵一卒自此兩渡過河。”
卻秦敬嗣部的部分主力,在接到李善道命渡河北來會合的軍令后,已從陜縣渡河,到了河東郡。李善道將留守蒲坂縣城、控制風陵渡口的重任,交給了秦敬嗣。
蒲坂渡口,李善道在攻下蒲坂縣城之前,就已令蘇定方往去占據,蘇定方現仍駐兵蒲坂東渡。
龍門、柏壁、正平打下來以后,坐鎮的任務,李善道則是交給了黃君漢部。其中,黃君漢守龍門縣城和龍門東渡、季伯常守柏壁、郭孝恪守正平,又三人之中,黃君漢為主將。
劉黑闥聽了他的這三道軍令,說道:“郎君,令竇建德閉城固守、黃公等不許馳援,可是擔心李世民若果真往攻昌寧的話,或許會采取‘圍城打援’之策?”
被劉黑闥一語中的,他猜得半點不錯,李善道確實是有此顧慮。
“李淵諸子,李元吉雖然紈绔子弟,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卻有其父之鳳。尤以李世民,觀其過往用兵,此子不可輕覷!文城郡方面,我現在是只求無過,不求有功!如李世民果真是欲‘圍魏救趙’,竇公等只要能將昌寧諸地守住,令李世民不得脅我后方、側翼,便就足矣。”
李善道一邊回答著劉黑闥,一邊看著地圖,斟酌忖思,自認為就文城郡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這一方面,通過補充的這三道軍令,該當是已經做到萬無一失。只要各部嚴守軍令,都唯以守城為務,不出城與唐軍野戰,則即便李世民巧計百出,料亦無能為也,是乃以拙應巧。
可話再說回來,仍是那句話,面對的對手畢竟是李世民。
盡管已覺萬無一失,李善道還是又征詢了下屈突通等的意見:“公等以為我這般部署何如?”
屈突通應道:“大拙若巧。大王的此番應對之策,表面來看,似拙實巧,正合以靜制動之道。李世民若欲‘圍魏救趙’,又縱有千般計謀,我軍堅守不出,其亦無可奈何。大王部署極佳。”
打竇建德時,都沒有見過李善道這樣的謹慎,而又自入河東以后,三路兵馬并進,所向克捷,於今的士氣更且正是旺盛,但不意李善道卻愈發小心,對還沒有到來的李世民,竟如此重視,劉黑闥暗自稱奇,隨著屈突通的話,也回答說道:“郎君此番部署確實嚴整,上佳之策。”
三道軍令相繼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