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到了霍邑城外后,離晉陽其實已經不太遠了。
之間只隔著一個西河郡,三四百里地。
又其間,除掉霍邑北的靈石尚在唐軍手中,其余諸縣,都已劉武周的定楊軍打下,道路暢通。
故劉武周給李善道的回書,三天后就到了霍邑城東的李善道營中。
——李善道兵馬是從北而來,按理來說,其部似應駐於霍邑城北,卻怎駐在了城東?原因很簡單。霍邑此城,位處在兩水交匯之處,一條便是汾水,從其縣城的西邊流過,另一條名為彘水,系汾水的支流,由縣城的南邊而過,因而霍邑城西、城北卻是皆不宜大規模的駐兵。
霍邑城內,現有唐兵守卒四五千眾。
這四五千眾守卒,分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個是本來的霍邑守卒,這部分守卒較少,千人上下;一個是西河郡的張綸等部后來派到霍邑的援兵,因為西河郡面臨的壓力也很大,尉遲敬德、尋相兩部兵馬正在西河郡攻戰,故此這部分的兵馬更少,聊勝於無,是個意思而已,只有兩團四百人;一個則即李孝基、姜寶誼前不久奉李世民之令,剛又增援到霍邑的部隊,這部分人馬最多,李仲文親為將,三千多人。
此外,還有一些從城中臨時招募的丁壯等等。
五千守卒,主將乃為李仲文,副將張平高。
劉武周的回書到時,漢軍才渡過彘水兩天,剛對霍邑縣城進行了兩次試探性的進攻。
明顯地可以感覺得到,霍邑的守御比之臨汾、正平、柏壁等縣,頑強了很多。
這也是李善道已經估料到的。
畢竟首先李孝基的援兵已經到了,其次,李世民率領的第二撥唐援也將要到達,在“外有援兵”的情況下,守卒們有了盼頭,更加頑強在情理之中。而且,當下霍邑城中的主將李仲文,與漢軍有過多次交手,盡管以戰敗居多,包括在虞鄉、桑泉,為王君廓所敗,繼又於龍門,再次大敗,但至少他對漢軍的戰斗力、作戰方法已較為了解,一定程度的“知己知彼”。
……
打開劉武周的回書,李善道看了一看,丟到案上,摸著短髭,呵呵笑道:“劉武周這是把我,當作城南的這條河了。”
城南河名彘水,“彘”者,豬也。
屈突通說道:“大王,劉武周信中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