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明日先攻之任,城北主攻,就交與延霸,城東主攻,……開道,交與你部。”
仍如前文所述,霍邑縣城西為汾水,南為彘水,可供進攻之所只有城北、城東。
次日一早,便由高延霸、高開道兩部,率先對霍邑縣城展開進攻。
一日攻城,無功而退。
休整一夜,繼續攻勢。
連著攻了四五日,霍邑縣城盡管不算大城,但占著地利之便,城防工事又堅固,卻攻之不下。
先是軍報從西呈至,報稱圍攻昌寧的唐軍撤除了李世民大纛的偽裝,打出了此部唐軍真正主將,宇文歆、李靖、杜君綽、鄭仁泰等的將旗,并果如李善道、屈突通、劉黑闥等所料,從昌寧城外撤了圍,穿過姑射山南麓,出文城郡界,轉向臨汾縣城進發。
接著再得軍報,龍泉郡的姜寶誼等部唐軍,由姜寶誼親率,號稱五萬,實則大約萬眾,離開了龍泉郡的郡治隰川,東行而來,向汾西方向前進。
隨后又有軍報從北送來,李世民以伏兵大敗尉遲敬德后,進逼晉陽縣城,連日耀武揚威,向劉武周挑戰,唯劉武周因一再受挫之故,思欲“避敵鋒銳”,閉城不出,不肯接戰;李世民因分兵兩部,一部為騎兵,北上抄掠樓煩、雁門兩郡的邊地,一部為步卒,南攻晉陽南邊的文水等地,擺出了“擾其糧道、剪其羽翼,以促劉武周不得不出兵接戰”的咄咄逼人之態。
攻堅戰本就不好打,唐軍現下又兩路偏師,一個威脅己軍后路,一個正面來援霍邑,此外以主力壓迫劉武周,三線進戰,整個河東戰場原先漢軍與劉武周軍占據上風的形勢,因為李世民的到來,以及李世民“聲東擊西”、“設伏殲敵”兩策的得用,值此際,漸轉錯綜復雜。
李善道正為此躊躇之際,又有一道軍報急從貴鄉呈到。
這道軍報到時,李善道身在前線,正在觀望輪到今日攻城的王君廓、董法律兩部攻城。兵到河東以今,留守貴鄉的魏征、在河內負責糧秣轉運的于志寧都時有上書,多是稟報些和河東此戰有關的情況。李善道接住這道軍報,原本尚不以為意,以為是魏征照例的正常上書而已。
卻打開后,才看一眼,他神色登時大變。
大變當時,想到屈突通等諸將此時多在身邊,李善道趕忙將變化的神色壓住,若無其事地將這道軍報看完,隨手折起,揣入懷中,輕描淡寫地說道:“前令玄成選調得力吏員三十人,遣來河東,接手已克諸郡的民政諸務。玄成的回書來了,很快他就能選調完成。”
強穩住心緒,李善道繼續觀望攻城的戰況。
看了多時,暮色將至,王君廓、董法律兩部已是明顯今日攻不下城,李善道乃不再多看,傳了道命令:“再攻半個時辰,撤兵還營。”離坐而起,下望樓去也。
屈突通等跟從著他,也都下了望樓。
這望樓,是搭在前線的望樓,非是營中的望樓。
下得望樓,諸將簇擁李善道,馳馬還回營中。劉黑闥等將各有營地,將李善道送到帥營轅門外,行個軍禮,各自辭去。屈突通現尚未獨領一軍,——隨他投降的驍果,被李善道分給了高延霸、高曦、蕭裕、秦敬嗣、黃君漢、董法律、薛萬徹等營,因他隨著李善道住在帥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