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羅君副,齊州歷城人也,出身不算高,然亦小官僚家族子弟,其曾祖仕北周至濟南太守,其祖仕北齊至亭山縣令,其父仕隋至齊州主簿,其人幼而驍勇,本太原府兵校尉,從李淵起兵,授上開府之勛爵,尋轉為長槍馬軍副總管,現乃李世民帳下一員驍將。
受令既出,羅君副引此精騎數百,直趨劉武周主陣!
因是敵我雙方,臨時約戰,羅君副出戰的時間又早,故劉武周陣前尚未能夠置辦阻障,卻是被他這數百騎,轉瞬殺近到了陣前近處。劉武周陣中,登時箭矢如雨。羅君副等俱披掛有甲,毫不畏懼,兜轉橫馳,一邊挽弓反擊,一邊在劉武周陣前打著唿哨,橫行而過。
劉武周部今日出戰之眾,達四萬步騎,眼下羅君副等數百騎,竟敢這般驕狂!
主陣中,便有一將大怒,向劉武周請戰。請戰此將,身形魁壯,姿態威武,殺王仁恭之張萬歲也。蒿澤一戰,張萬歲與尉遲敬德、尋相中了李世民的伏兵之計,差點身死,早懷恨在心;而又今見羅君副如此囂張,不免怒火中燒。有時候,接戰不接戰,不是主將可以主觀決定的,比如今日劉武周麾兵應戰,就是被迫之舉,當下羅君副只數百騎,逼近到了他的主陣前,耀武揚威,為本軍士氣計,與今日被迫應戰相同,劉武周亦知非戰不可,遂準張萬歲之請。
張萬歲得令,揮槊躍馬,即引步騎千人,出得主陣,撲向羅君副等此數百唐騎。
兩軍相交,塵土飛揚,羅君副見張萬歲來勢洶洶,卻毫不退縮,手中長槊一抖,率先沖入敵陣。唐騎緊隨其后,如狼似虎,與張萬歲部短兵相接,瞬間血肉橫飛,喊殺聲震天。
張萬歲率出之部,系劉武周軍中上等精銳,騎俱甲騎,步皆甲士。甲士俱持重盾,組成了數個方陣,橫亙於正面,重盾如墻,步步推進,壓縮羅君副等唐騎的活動空間;甲騎分從兩翼包抄,陣型轉換間,配合默契。加上人多勢眾,羅君副等唐騎雖然勇猛,不多時已落下風。
后方唐軍大陣,傳來了收兵的金鼓聲。
羅君副聞鼓聲,知退兵之令,遂揮槊斷后,率部且戰且退。張萬歲心急報仇立功,怎肯放棄?督促步騎,緊追不舍。卻劉武周主陣中,苑君璋身在劉武周旁,見狀急道:“李世民用兵多謀,這支唐騎,也許是誘敵之計,不可緊追,宜令暫且收兵。”劉武周以為然,便要傳令。
就在這時,又百余騎從唐陣中馳出,迎向羅君副等騎,——觀其架勢,顯是欲接應羅君副等。
楊伏念也在劉武周邊上,凝神望之稍頃,大喜說道:“陛下,此乃天賜良機!出陣接應唐騎之人,分明是李世民!若能擒獲李世民,唐軍必亂。可令張萬歲繼續追擊,并速遣精銳支援!”
劉武周等都是身處望樓之上。
聞得此言,劉武周往出陣接應的百余唐騎細看,見得其中為首之人,騎紫馬、披玄甲,持大弓,用大羽箭,及隨從諸騎多驍壯之士,種種形態,果然李世民無疑!不覺雙目瞪大,又驚又喜,顧與苑君璋等說道:“早聽說李世民年輕氣盛,每臨陣,常親身出戰,此傳聞不虛!身為主將,輕身犯險,這等荒唐,不愧與李元吉是兄弟!”立刻改了主意,一疊聲軍令下達。
先是令張萬歲等繼續追擊,繼調陣右精騎出陣,命尉遲敬德親率,務必擒殺李世民。
……
出唐軍陣,接應羅君副等騎者,確是李世民。
大弓張開,四支白雕翎的大羽箭,箭無虛發,接連射中了三四個追在最前的定楊騎。此時,李世民等距離羅君副等騎不到百步,距離追擊的張萬歲等定楊騎百余步。敵人“生擒李世民”的呼喊聲此起彼伏,張萬歲等騎的衣甲都可看得清楚。李世民策馬仍前,毫無畏色!
“殿下!賊近矣!不可再前!”丘行恭焦急地大聲提醒。
丘行恭本姓丘敦,鮮卑人也,出身官宦,將門世家。其祖仕西魏至鎮東將軍,其父仕隋為左御衛將軍,現為交趾太守。他與羅君副相似,也是以勇武見長,善騎射,勇敢絕倫。早前與其兄丘師利聚兵於岐、雍間,有眾一萬,保故郿城,百姓多附之,群盜不敢入境。李淵入關中后,他斬殺依附他的奴賊渠率,率部與其兄在渭北謁見李世民,遂歸順於唐,拜光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