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薛收父親薛道衡,是當代名人,薛收本人雖然年輕,亦早有聲名,李靖知其人,改顏為禮,說道:“原來是薛君,失敬失敬。河東三鳳之名,仆聞之已久。敢聞薛君,靖又何處錯了?”
薛收笑道:“李君,仆且先問君,君之‘忠臣’,所忠何君?”說是問李靖,不等李靖回答,自往下言,說道,“若忠者隋主,隋室悖道,殘暴不仁,民心已離,況昏主業已喪命江都,則君當今,譬如無枝之雀,卻實是已無主可忠;若忠者唐主,李淵是否信任於君,君自當知,主既猜疑,甚至思欲殺之,敢問李君,你又如何忠之?是乃為隋、唐兩主,君皆難以盡忠。
“且又,忠臣固當不二,然時勢易變,天下為公。大王仁德昭著,志在安民,非為一己之私,較與群豪,為天下大公之主也!君若能順應時勢,輔佐大王,既可得遇明主,亦能施展抱負,成就千古美名。大王虛懷若谷,必能信君用君,豈不美哉?望君思之。”
不愧才學之士,一通話說的有理有據,而且深為李靖著想。
李靖撫須不語。
薛收接著又說道:“李君,這里有一封信,敢請君觀之。”取出一封書信,遞給了李靖。
李靖打開來看,認得筆跡,是長孫無忌的字,信中內容言何?不必贅述,自就是長孫無忌提醒宇文歆,要小心李靖暗通李善道之語。這封信,倒不是從宇文歆處得來,攻入宇文歆營后,李善道專遣王宣德到宇文歆帥帳,搜揀有關唐軍情報的文書,捎帶搜到了此信。
李靖閱畢,心中波瀾起伏,——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妻兄,關鍵的是,對自己的猜疑,究竟只是長孫無忌的意思,還是包括李世民也這樣想?他合上信紙,還回薛收,更是默然無語了。
李善道察其神情,握著他的手,笑問道:“藥師,我是比不上李淵么?”
“大王英姿勃發,威震河北,雄才大略,世人盡知,仆豈敢以為大王不如唐王?”
李善道說道:“既非我不如李淵,藥師兄,身為人臣,卻被人主猜忌至此,豈不令忠臣寒心、義士齒冷?而我誠心相待,兄何故尚作猶豫?莫非兄猶存什么疑慮?盡請言之!”
李靖感受著李善道殷切的目光,邊上李客師也急切地看著他,他終答道:“非疑大王之能,實慮自身之節。然薛君之言,亦令靖深思。若大王真心用仆,靖愿以微薄之力,盡效大王。”
李善道大喜,上下晃動李靖的手,說道:“藥師此言,足見忠義之心!藥師兄,智如子房,才如管仲,今得兄相助,好有一比,有道是,如魚得水。明日我便設壇,拜兄為將!”
“如魚得水”云云,是劉備形容得了諸葛亮后的喜悅之情。
這話用在此處,比“吾愛孟夫子”確乎是貼切得多了。
卻是實話來講,實際上,李靖在放下兵器,跟著李客師來謁見李善道的時候,已有幾分歸意。之所以見到李善道后,仍表對李淵的忠誠,無非出於對舊主的尊重與道義,——或者直白點說,如他自己所言,是出於對他自己名節、名聲的考慮。畢竟,名節之於士人,是立身之本。他出自名門,亦有名於海內,總不能一見到李善道,立刻就放棄舊主,改投李善道。
這是情理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