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竇軌不熟,可知道竇軌在李世民軍中的地位,沉吟了下,又說道,“大王,竇軌系唐王妻兄,自從唐王以今,深得唐王信用,拜為丞相府諮議參軍,因功封贊皇縣公。此回,從秦公援河東,則又被唐王親授為秦公行軍總管府長史。今其為宋將軍所敗,勢將大損唐軍士氣!”
“藥師,一如你之所判,於今李世民既是遣竇軌南援靈石,而非親自率部南下,看來他當前的意圖,的確即為鞏固靈石城防,以阻我軍北上之同時,先全力消滅劉武周部。你昨日的獻策,我仔細地考慮過了,可以用之!藥師,你說的對,竇軌部之覆滅,一定會給唐軍的士氣造成不小的打擊。已到我軍再戰之際,明日,我軍就主力北上!先拔靈石,再向晉陽!”
攻破了宇文歆營之后,這兩天中,李善道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件是,宇文歆營既然已被攻下,河東郡、絳郡等地就沒有外患內憂了,柏壁、正平、龍門等要地的駐軍也就無須以守御為要,遂令竇建德、黃君漢等部出兵北上,合先前阻擊姜寶誼之部,三路進攻姜寶誼部的唐軍。給竇建德、黃君漢等的命令是,第一,如能殲滅姜寶誼部最好;第二,殲滅其部后,便盡取文城郡,北逼龍泉郡;第三,若暫不能殲滅,便圍困之。
再一個,河內郡的于志寧、李育德等急報,長平郡的唐軍有南犯河內之態。
如前所述,河東郡南部的諸郡,現下只剩下一個長平郡,漢軍還沒有進攻。長平郡北為上黨郡,西為絳郡,東為太行山,南亦是太行山,過了太行山再南,便是河內郡。長平郡郡內多山,面積不小,東西三百里,南北兩百里,但轄縣不多,只六個縣,——不過駐兵不為少,因為這個郡東邊過了太行是河北、南邊過了太行是河內,堪稱是抵御漢軍進攻河東的東南前線,諸縣守卒,加上野戰部隊,合計將近萬人。若傾巢南犯,河內將會面臨不小壓力。
這第二件事,就是李善道傳令于志寧、李育德,長平唐軍如若南犯,不必主動迎擊,守好城,守住糧道即可。
第三件事,即與屈突通、李靖等就底下的用兵方略,進行了詳細的計議。
李靖分析認為,依照他對李世民脾性的了解,面對而下的這個局面,李世民一定是會選擇各個擊破。也就是說,李世民最有可能的應對方案,應該便是“南阻北攻”,南邊選派大將,引兵增援靈石,增強靈石的守御,阻擊漢軍之北上;北邊,集中主力,再接再厲,繼續進戰,以務首先將劉武周部徹底消滅,之后,再視情況,或與漢軍南北相持,或尋機再打漢軍。
屈突通對李世民的用兵風格不很了解,——畢竟李世民到目前為止,才算是初出茅廬,剛打過霍邑等幾場仗,并且與屈突通之間,沒有直接交過手,但屈突通亦是這個判斷。
他不是出於對李世民脾性上的了解,是出於客觀情勢的分析。長平郡的唐兵,一直自守而已,不曾有過出戰,現卻忽河內呈來長平唐兵有南犯之態的急報,緣故何在?這顯然是李世民的軍令所致。則李世民又為何這個時候令長平唐兵南攻河內?很明顯了,他只能是為了牽制漢軍,欲以“后方被攻”為脅,使漢軍不敢輕舉北上,從而以便集中力量先解決劉武周部。
如果說李靖的判斷是“主觀”的,屈突通的分析就是基於戰場形勢的“客觀”推斷。
主觀、客觀,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李善道綜合兩人之見,自也做了深入思索,乃在此時,——主力漢軍經過兩日休整,也都已恢復戰斗力,可以隨時再次進戰,乃不再遲疑,做出了便依李靖、屈突通之議,北上再戰的決定!決定做下,提筆給宋金剛回檄:“公見機立斷,奔襲伏殲竇軌部,上功也。唯令行禁止,用兵之道,公違令旨,屠俘千余,不懲不足以肅軍心,明我軍法,折功以贖,賜帛五百匹。”
卻於做出決定的當晚,一個消息從西北邊傳到,李善道覽之,喜色浮動。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